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页数:4页
  • 字数:约 4412 字
  • 大小:38.25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陈杰出品
  •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课文位置:《念奴娇过洞庭》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板块中的第三首


    2.课文地位:本版块四首诗歌均选自唐诗宋词元曲经典篇目,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是婉约派宋词的代表作,与前面的两首诗词即杜甫的《登岳阳楼》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在意境风格方面一脉相承,同时,又与其后汤显祖的《游园》在表达技巧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对本诗歌板块的教学内容起到了重要的勾连整合作用

    3.课文处理:本版块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吟咏、熟读背诵、联想想象、辨析探究等方法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目标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与“”的具体要求与《念奴娇过洞庭》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拟将本板块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并学会诗歌阅读的基本步骤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联想想象理解诗歌象征特点并获得诗歌抽象的并置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评价把握诗歌美学价值并习得诗歌评论的写作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参与探究感悟诗歌文化内涵并树立诗歌传承的包容态度

    2.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诵读与细读,把握月、天、水等核心意象的内涵,感知本词呈现出的两种不同意境特征

    (2)通过对细节的讨论与探究,掌握描绘本词意境的主要表达技巧如想象、比喻、夸张、象征、映衬手法

    (3)基于对全词意境及主要表达技巧的理解,结合类似题材的诗文,总结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本词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联想以往所学诗词,理解《念奴娇过洞庭》中婉约与豪放这两种不同的意境风格

    二、说教法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所论及的“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以及“1+3”学习模式中关于“学生主体”、“自助、互助、师助”的要求,拟将本课的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一)诵读法(自助):诗歌是音韵的艺术,而《念奴娇过洞庭》作为宋词,尤其适合吟咏,反复诵读不仅是体验美感、把握风格、理解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联想想象与进入诗歌情境的重要途径

    (二)探究法(互助):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念奴娇过洞庭》的主旨蕴藉含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辨析诗歌的意境特征,从而准确把握本词的主旨

    (三)讲授法(师助):鉴于学生思维能力、人生经验、知识水平的有限,加之《念奴娇过洞庭》中部分词句晦涩难懂,教师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思想进行简要的讲授,引导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解读文本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相关诗歌,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但运用并不熟练,受限于阅读量与审美经验的贫乏,学生只能理解浅层且固定的诗歌意境,对深奥且流变的诗歌意境的把握明显不足,在广度上则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几首诗歌,不能联想具有相似意境特征的其他诗歌以进行辨析比较,同时,对诗歌的学习侧重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不能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自我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

    (二)学法运用

    1.预习与拓展结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布置课外阅读以巩固相关知识

    2.朗读与默读结合:朗读可提升对诗歌风格的把握程度,默读可锻炼对形象的抽象想象能力

    3.粗读与细读结合:粗度利于快速掌握诗歌大意与结构,细读利于深入把握思想情感与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定向-活动-反馈-调控

    (一)导入

    问题1:回忆涉及洞庭湖的诗文

    明确:《登岳阳楼》《望洞庭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设计依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题目“过洞庭”联想所学过的关于洞庭湖的诗文,调动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尽快进入情境

    2.自助、互助、师助:自助方面要求学生调动记忆,互助方面引导其他学生对被提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师助方面教师可对所学诗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示以启发学生做出准确回答

    3.问题驱动与重难点:“洞庭湖”是本词的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讲解本词核心意象、表达技巧、意境风格的前提,因此需要通过该环节唤起学生对这一熟悉意象的记忆,为下面的讲解作准备

    (二)品读

    1.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默读,介绍作者经历

    设计依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朗读与默读结合有利于学生以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

    2.自助、互助、师助:自助方面要求学生对诗歌情境进行联想想象,互助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材料分析本词作者在人生经历方面与其他作者的相似点,师助方面则要求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点拨与强调

    3.问题驱动与重难点:要求学生自主梳理对文本的相关疑问,作者介绍则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词意境所蕴含的思想主题

    2.文本细读

    问题2:分析贯穿本词的核心意象

    明确:明月、天空、湖水

    设计依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通过细读文本找出符合问题要求的核心意象

    2.自助、互助、师助:自助方面要求学生结合此前的整体感知在对本词的进行逐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整合,互助方面则要求学生对不同句子进行相互辩论达成共识,师助方面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并进行积极反馈,引导学生通过以往所学的关于湖面景观的诗文得出预期答案

    3.问题驱动与重难点:意境由意象组成,“明月、天空、湖水”是统摄“洞庭湖”意境描写的三个关键意象,也是探析本词主要表现手法与思想主题的重要抓手

    问题3:分析“更无一点风色”在表现核心意象方面的作用

    明确:运用通感的手法,侧面表现了天空的纤尘不染、月光的清明透亮、湖水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淡然平和

    问题4:分析上片第二、三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1.“玉鉴琼田”运用比喻,表现了湖面的光洁无暇,侧面表现了月空的光华空灵。

    2.“三万顷”运用夸张,表现了湖面的广袤无垠。

    3.“着我扁舟一叶”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运用映衬、点面结合,以舟之小反衬湖之大,湖之大又衬出舟之小,“素月”与“明河”也构成映衬关系,“明”是“素”的体现,反之亦然。

    4.“表里俱澄澈”运用情景交融、象征,表现了词人此刻心境的无邪与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格。

    问题5:分析“孤光”与“冰雪”的表达效果,分析“自照”中“自”所蕴含的感情

    明确:1.“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情。

    2.“冰雪”运用比喻形容作者的心胸,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内在品格。

    3.“孤光”与“冰雪”相互映衬,月之明衬托了冰之洁,反之亦然,类似“素月”与“明河”的相互关系。

    4.“自照”中“自”表现了作者淡然自适与傲岸不羁的处世心态,“孤光自照”属于托物言志。

    问题7:分析下片第二、三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1.“短发萧骚”的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

    2.“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

    3.“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4.“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为想象,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

    问题8:分析下片最后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1.“扣舷独啸”通过直抒胸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所积郁的狂啸当歌的豪情与乘风破浪的意志。

    2.“不知今夕何夕”标志词人的情绪达到高潮,以至于超越时空,宠辱皆忘,物我相融,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化之境。

    设计依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围绕核心意象依据所学的鉴赏知识对上下片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概括

    2.自助、互助、师助:自助方面要求学生在分析句子表达技巧时查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互助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分发的导学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师助方面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根据作者人生经历或生活常识进行解读

    3.问题驱动与重难点:上下片运用的象征与映衬这两种表现手法是解读文本意境风格的前提与作者澄澈浩瀚心境以及傲岸不羁人格的关键

    问题6:分析上片意境的主要特点

    明确:素淡、明亮、澄澈

    纯净、无暇、幽寂

    深邃、浩渺、空明

    问题9:分析下片意境的主要特征

    明确:激荡、昂扬、起伏

    雄浑、壮阔、澎湃

    设计依据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根据整体感知与文本细读步骤对本词上下片的意境特征进行概括

    2.师助、互助、自助:自助方面要求学生调动所学两个字的词汇描述意境特点,互助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集思广益与同义合并得出准确答案,师助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回想具有类似意境的诗歌并与本词类比,引导学生从原文中寻找相关词汇进行回答

    3.问题驱动与重难点:对上下片意境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基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对细节的技巧分析,这既有利于对重难点进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探讨,又为下面的相关诗文的拓展内容做好了准备

    3.总结归纳

    问题10:概括本词的思想主题

    明确:1.本文通过月、空、水三大意象相互映衬,表现了深邃、浩渺、空明与雄浑、壮阔、激昂这两种迥然相异的意境。

    2.两种意境相互映衬,既抒发了作者受谗含冤的不满情绪,又表现了作者纵情自然的愉悦之情,不仅反映了作者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还突出了作者傲岸不羁的性格特征,更彰显了宠辱不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理想。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