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598 字
  • 大小:112.77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许伟工作室
  •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本课选自统编本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主要学习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拓展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建筑艺术,既可品味这类文章简洁明晰的语言特点,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二)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自然科学论文的学习有如下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基于此,我会通过对中国建筑特征的分析使学生把握这类作品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自然科学论文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把握自然科学论文的特色,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提高对自然科学论文的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对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体验,激发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自然科学论文的学习重在理解文章内容,难在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归纳中国建筑的特征,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文法”“可译性”问题。

    (五)说教材处理

    对于本课的理解,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的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法”“可译性”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点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科学的进行本课的学习。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对自然科学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科学严谨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所以就需要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会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设置问题,进而引出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再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归纳全文思路,边读边思考PPT上的问题。

    问题: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此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写作思路,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概括和总结,此环节能够让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整体把握,夯实学习本文的基础,同时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析读本文作好铺垫。

    (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会以新课标为基准,做到阅读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性,循序渐进性的原则。此环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和问答法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同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PPT上展示的问题。

    思考1:“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清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顺思路,并对其特征加以归纳,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会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思考2: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国建筑形成什么样的惯例法式,“文法”在拘束性下的灵活变通,以及“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建筑形式的运用,理解“文法”的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的特点。

    思考3:“文法”和“词汇”运用了什么手法?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是体会作者在文中以“文法”和“词汇”比喻建筑的手法,同时明确“文法”和“词汇”的含义实质是建筑方面的规则和惯例的含义。

    思考4: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可译性”这一抽象问题的含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从而对课文有进一步的认知。

    思考5:九大特征和“文法”“词汇”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是理清学生思路,体会“文法”“词汇”是抽象深层的含义,九大特征是进一步说明的具体表现,引出本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思路。

    思考6:为什么作者只说“中国建筑的特征”而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通过对文章最后一段分析让学生体会梁思成创造本文的意图是立足于传统、发展创新、指向未来,创造出更好的中国建筑,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在下方巡视,通过询问了解情况,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讨论后学生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明确答案,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理顺学生思路,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再次阐述,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

    (四)课堂拓展,深入探究

    此环节通过对比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会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形成自己的理解。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