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8408 字
  • 大小:6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参考答案:①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4】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课文P59所提供的数据。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合作探究5】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6】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

    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合作探究7】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3)意义:

    ①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8】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②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④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⑤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9】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10】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1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