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2篇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10780 字
  • 大小:9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陈杰出品
  •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2篇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一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东欧剧变的原因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经济与政治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独立思考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把中国建设成国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

    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一超多强”;欧洲联盟;俄罗斯的复苏;中国的崛起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2.东欧剧变的原因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阿拉木图宣言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2.欧洲联盟

    3.多极化趋势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这张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通过放映一段有关波兰剧变的时事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然后教师稍做介绍。在东欧各国中,波兰的情况更特殊。1956年波兰开始“民主化进程”,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波兰进行渗透。波兰有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党员也往往是教徒,天主教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借用力量。恰逢此时,一名原波兰籍人士当上了教皇,他就是约翰保罗二世。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与其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秘密联盟”,行动的重点是使波兰脱离苏联集团。1988年,美国一方面对波兰政府实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为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提供5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终于导致“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即从波兰开始。

    2.东欧剧变的原因

    让学生概括教材内容,教师简单讲述即可。波兰等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阻碍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群众强烈不满。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内、外因结合,使东欧各国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关于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可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走上解体?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

    2."八一九"事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放一段有关录像资料,教师可简单介绍这一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因此,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全球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在讲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到挫折时,可提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提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概括后,教师概括综合讲述。

    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冷战局面结束,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

    2.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马约”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多极化趋势

    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首先,世界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除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一只重要力量外。日本也要求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接替苏联联合国席位和拥有与美国军事相匹敌的俄罗斯,也努力恢复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成为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最后应使学生明确: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课后研讨】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说说你同意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本课小结】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二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辩证法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2.在识记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并分析它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以上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探究问题、解答问题,逐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参与教学过程,逐渐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该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

    3.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原因。

    2.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方法一:播放《苏联解体》资料片,让学生进入90年代初动荡的苏联,亲身感受苏联解体及带来的困惑——当世界政治力量失衡后,世界格局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由此导入新课。

    方法二:①复习提问:二战后(50---80年代)形成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为首的两级格局,它有何特点?(美苏两分天下,美苏合作、美苏均势、冷战对峙、大国强权。)②导入新课:早在1988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版了《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他在书中写道:“所谓苏联人认为历史在他们一边。我们应确保在书写下一世纪的历史时,它是在我们这一边。”反映出尼克松对新世纪怀有怎样的期盼?尼克松的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速度之急遽、程度之剧烈,令包括尼克松在内的西方政治家、乃至地球村的全体村民都瞠目结舌。全世界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自主学习】

    1.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为何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你认为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有人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是一个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世界。”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原因与表现)。

    3.也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原因与表现)。

    【知识梳理】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原因:

    (1)内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

    (2)外因:苏联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2.东欧剧变:典型事例——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3.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1991年底)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和平:两极争霸局面结束;世界人民要求和平

    2.动荡:区域局部冲突不断——科索沃战争;“九一一”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基本特点:一超多强

    2.主要表现:

    (1)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2)欧盟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好转

    (5)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提高

    3.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与动荡同在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所述,你认为导致东欧巨变的原因有哪些?

    (2)你能指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典型事例吗?

    〖参考答案〗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根本原因);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③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2)实质: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典型事例: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探索攻关二:苏联解体

    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改革难以推动,戈尔巴乔夫便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了“更新”社会主义的口号他全面彻底地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纠正办法却是采用属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标准”的“民主和人道主义”,即用所谓“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总统安全问题顾问普里马科夫等在1991年5月致西方7国首脑要求援助的信件中直截了当地说,在苏联,“西方也是在帮助建立一个享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庞大民主国家”。

    请回答:

    (1)材料表明苏联改革的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据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2)上述苏联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后果?

    〖参考答案〗(1)由经济改革转入政治改革;否定和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接受西方资本主义。(2)影响:引起人们思想混乱,苏联局势动荡;后果:苏联解体。

    探索攻关三:关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问题(备用)

    材料一在反恐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将标准降低到他们的水平。因此,在打击恐怖分子时,各国必须保证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对使用武力的限制。否则,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就会受到侵蚀。

    看似矛盾的是,政府自己越界对恐怖分子以暴还暴──不论其是种族清洗、滥炸城市、对囚犯施以酷刑、有目标的暗杀,还是将无辜平民的死亡视为“附带损害”,这一切实际上都可能使恐怖集团得以生存。这种行为不仅非法,而且不正当,还可能被恐怖分子用来争取新的追随者,并造成恐怖分子赖以滋生的暴力怪圈。

    在保护人权方面妥协,就会将恐怖分子自己无法取得的胜利拱手让给他们。因此,促进和保护人权,以及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应当是反恐战略的核心。

    ──科菲安南在“为人类反恐:关于罪恶根源的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22日于纽约)

    材料二美国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康威汉得森认为:“干预的本质与其说是‘法律的统治’,还不如说是‘强者的统治’,因此干预威胁着正在形成之中的国际社会的和谐一致。尽管干预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干预的责任,作为国家独立主权的必然结果,仍然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在形成中的国际社会中,干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异议和谴责。

    长期以来,外交、国际法和可能的权力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战争的作用。无政府状态开始让位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和平处理哪怕是十分尖锐的冲突的国家社会。新的观点被发掘出来,意识到全球经济健康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这种健康的依赖视战争为全球繁荣的拦路虎,要求国家间的紧密合作。”

    ──[美]康威汉得森所著《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P156、157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请回答:

    (1)在我们感受“911”事件给美国乃至于全世界带来的极度震撼后,也许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美国作为此次恐怖袭击的直接受害者,对其眼中的国际恐怖势力所采取的以牙还牙的行动。请大家说说看,你所了解的美国制裁恐怖主义的行动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特点。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