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题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答案提示】(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理解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一事物都有对立面和统一面两个方面,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彼此谁都离不开谁(形影想随、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冤家不聚头)。【举例】P67漫画:他敢剪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举例】磁铁(S极和N极);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香就没有臭、没有福就无所谓祸;【举例】父子关系(父亲之所以是父亲,因为有儿子,儿子之所以是儿子,因为有父亲);师生关系;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衔接】P68生物变性现象,雌雄转化现象【举例】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当时他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里,重量达3公斤。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像一块大砖头。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r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以前的手机是用来通话的,现在的手机是用来享受的。今天,手机可以是相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信用卡、电影院……手机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
探究活动8(教材第72页):“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这一探究活动是在学生还不了解主次矛盾的原理时,让他们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面对许多矛盾时是如何解决的经历。比如,每天面对很多作业,先做哪门课作业后做哪门作业,你是如何考虑的?在学校面对学习、体育运动和社会工作,你是怎么安排的?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怎样解决的?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弄清主次矛盾的原理,学会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探究活动9(教材第73页):“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这一探究活动,强调的是“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分析法分析具体问题的,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首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非常重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看待自己,分析看待社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
(1)上述故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4分)(2)上述故事对我们的创新活动有哪些哲学启示(5分)三、辨析题(11 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辩证否定就是肯定旧事物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否定次要方面。五、论述题(16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突破苏联沿用多年的体制和发展模式,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中国走向了富强之路。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二)说学法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相关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分析现象背后的哲学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三)说教学手段: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富有感染力的各种现象和场景,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气氛。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坚持"情境探究法",分为"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走进生活"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说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一框题,该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是在阐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重点和核心之一。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树立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辩证法的本质。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否定观与书本知识和权威思想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为什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5.循环经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有的发达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其三大原则。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之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目前,我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6.当心被优势“绊倒”有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同时出门旅游。晚上归来时,拿伞的人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人跌得满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带的人却安然无恙。
1、(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跨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这一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A.要注意系统内部机构的优化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整体的重要性,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A、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7、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这说明()A.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B.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的内部8.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9、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在这里重点把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由于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拓展延伸: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斗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因此,必须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课堂练习: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一、教材分析《意识 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意识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意识的作用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 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作用。四、学情分析这一框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这一问题,应该主要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讲述的。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 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在数学上,0这个数是解决记数和进位问题而引进的概念,由于它不能表示实在的东西,很长时间人们不把它看作是一个数。认为0是无,是对有的否定。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辨证否定。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0是从无到有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无和有的桥梁。0又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它既否定了任何正数,也否定了任何负数,是唯一的中性数。但它又是联结正数和负数的中间环节。没有0,负数就过渡不到正数去,正数也休想发展到负数来。数学中的0是对任何定量的否定。如果没有这一否定,任何量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这个否定不是一笔勾销,而是扬弃。因为它克服了任何定量的有限性,成为其发展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0作为辨证的否定,也体现出联系和发展的性质。如0度不是没有温度,而是非常确定的温度。
2、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有序性原则。第三,优化原则。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重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重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德国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属于什么类别?它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人则问:“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一故事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方哲学上的差异。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强调理性认知。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强调感性体验。中西方哲学为何出现这样的差异?哲学与政治、经济有怎样的关系?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