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教法与学法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动画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本人就注意实践操作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提问导入、猜数游戏、实际应用、回顾总结、课堂作业。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物游戏》。下面我将从3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说教材】《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关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为学生今后认识除法和分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提出了3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问题1: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每份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问题2:分萝卜: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平均分的意义。问题3: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摸球游戏》是学习了上课不确定现象的基础知识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如何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但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利用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得个更好。教学目标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尽力“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积极参加摸球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摸球游戏》是学习了上课不确定现象的基础知识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如何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但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利用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得个更好。教学目标: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尽力“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说教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猜数游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主要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这样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笑笑和淘气猜数游戏,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重点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口头检验,形成检验的意识。本节课我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方程的作用,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打下重要基础。2、说教学目标:通过猜数游戏的这个情景,让学生会解形如“ax±b=c”的方程,并会简单应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3、说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会解形如“ax±b=c”的方程,并会简单应用;难点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典型例题,应用新知例2、一个盒子中有两个红球,两个白球和一个蓝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从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再从中随机摸出一球。求两次摸到的球的颜色能配成紫色的概率. 分析:把两个红球记为红1、红2;两个白球记为白1、白2.则列表格如下:总共有25种可能的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能配成紫色的共4种(红1,蓝)(红2,蓝)(蓝,红1)(蓝,红2),所以P(能配成紫色)= 四、分层提高,完善新知1.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做“配紫色”游戏,每个转盘都被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三个扇形.请求出配成紫色的概率是多少?2.设计两个转盘做“配紫色”游戏,使游戏者获胜的概率为 五、课堂小结,回顾新知1. 利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求概率时应注意什么?2. 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1)用画树状图的方法表示三次抛掷硬币的所有结果;(2)这个游戏规则对两个球队是否公平?为什么?解:(1)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如图.(2)这个游戏规则对两个球队公平.理由如下:两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有3种结果,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两次反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下有3种结果,正反反,反正反,反反正.所以P(王铮去足球队)=P(王铮去篮球队)=38.方法总结:判断游戏是否公平这类问题,实际是比较两个事件概率大小的问题,因此判断之前,先要计算两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三、板书设计概率与游戏的综合运用配紫色判断游戏公平性经历实验、画图、列表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想一想:为什么在师生猜拳中老师一直说“5”能赢?为什么选择和多的那队没胜,而选择和少的那队却胜了?选择可能性大的是不是每次一定能赢?选择可能性小是不是每一次一定都输?(至此,本节课到了一个升华层次,学生通过互动游戏、自主探究、讨论分析,从而揭示了“猜拳游戏”中的秘密,对“可能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有效地完成了本课重难点教学。)(4)实践验证。实践验证理论。再一次组织学生有目的地猜和,进行实践验证。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三)拓展创新,内化提升。儿童用品商店将要举行促销活动,凡到商店购物的顾客都可参加《转盘转转乐》活动。每位顾客可转两次,用两次指针所指数相加得到一个和,不同的和能得到相应的奖项。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找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一、说教材《下课啦》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高矮、长短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这节课的内容难在学生初步掌握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初步感知几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2、知道在比较高矮、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3、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掌握比较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二、说学情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层次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知识性的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背土豆》共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二、说教法与学法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整节课以故事为主线,把教学内容串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操作、交流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感知最多与最少,最大与最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杯子、两瓶饮料二、说教法:1、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电子白板展台为学生展现一幅过生日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
一、说教材:“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4、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一、学生分析刚进校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多数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10以内数甚至更大的数对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学前还不同程度地学会了1~10各数的书写方法,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文具”一课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五课时。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借助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用品这一情境,通过找朋友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到数都是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体会到数与实物的对应思想。在此基础上,教材再通过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文具、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书写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建立数感。
二、说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应用的意识;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说重点:“8加几”的进位加是在“9加几”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凑十法”。考虑到学习可以利用计算方法的迁移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据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四、说难点:本课时教学中,学生会说多种方法计算,但对于何种方法优化,更适合自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内容。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能力目标: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拓展迁移,内化升华为了让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紧接前面的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习。1、同学们表现太好了,今天儿童乐园开业,老师领你们看看去。(课件出示意57页2题)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2、精彩的的体育比赛结束了,小动物呀想请大家到美丽的动物园去做客,你们愿意吗?好,让我们先来看看去动物园的路线。出示站牌(1)、师:这是一个站牌,请你仔细观察,站牌上都有什么呢?(生:火车站、公园、太平路……)你说的这些是站名,还有吗?(有用红色写的公园),那谁知道“公园”为什么用红色写吗?(表示汽车到的这一站,本站站名)(2)、下面呀我们就从公园出发,那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后一站呢?(3)、你知道到动物园还有几站?3、猜淘气在哪里。4、数学故事(出示57页数学故事图)
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20并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经历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数学模型,知道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同时明白了怎样的游戏是对比赛双方公平的游戏。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1、习题4.1 1、2题。 2、以骰子、硬币、扑克牌、转盘或其它工具设计一个对比赛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作业题的设计上,与本节课教学紧密相关,同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来设计的:4.1游戏公平吗 “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整个板书,从上到下,体现了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又囊括的本节课所有的重点内容,言简意赅,形象易懂。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20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8-10题。(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几和几”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这是一年级教学要注意的部分。在认数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游戏,使学生知道了数的组成。(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级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二、说教法本课时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游戏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等游戏,让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