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攻辩阶段。(1)第一轮攻辩: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2)第二轮攻辩: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3)第三轮攻辩: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4)第四轮攻辩: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5)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6)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3.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先开始,双方自由辩论,时间一共为8分钟,双方各4分钟。4.结辩阶段。(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5.观众提问。观众分别向正方和反方提两个问题,正方和反方自由作答,每个问题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钟。根据评分标准,评委进行打分,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评选出最佳团队和最佳辩手,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意图】辩论赛的举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英国女士提出要见钱锺书,钱锺书既没有直接同意,也没有一口回绝,而是运用“类比法”,将自己的作品《围城》比作一个不错的“鸡蛋”,将自己比作下那个蛋的“母鸡”,用幽默的自嘲回绝了对方见面的请求,有礼有度,表现了大作家的聪明机智。(3)好的应对是依据语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案例中,年轻画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画画的能力不够强,只是一味地抱怨画不好卖。门采尔快速调动思维,随机应变,变换了对方话语中的部分词语的语序,就巧妙地回答了年轻画家的问题,既给年轻画家点明了画卖得慢的原因,又指导了他该怎么做。师小结: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碰撞和冲突,如何让别人心服口服,话怎么讲才能让人听进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2.布置作业(1)任选一题完成:①找一个自己应对失败的例子,重新设计应对的语言。 如:好朋友想约你去网吧打游戏,你怎么应对?
【研讨练习】题一:阅读下边的应对案例,简要说明这些名人采用了什么应对技巧。1.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2.一名英国女士非常喜欢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于是打电话给钱钟书请求见面。钱钟书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3.一个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著名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一会儿工夫,可卖出去要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针锋相对2.归谬3.自嘲题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碰到别人有意的嘲讽。阅读下面的情境,机智应对。
课件出示:(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3.课后作业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预设 示例:班上分享个人读书经验大家好!既然今天是交流读书体会,那么,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大家聊聊读书。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书能提升自身修养,丰富我们的人生底蕴。读书是我们精神的呼吸,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变得博爱而无私。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变得轻盈一些,我们需要读书。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其一,要择书而读。需要的才是最适合的,读适合的书才能有良多收获。如果没有特别需要的书要读,可以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让我们触摸先贤的思想,以充实自身。其二,要读而有术。要对好书反复品味,将其内化吸收,然后进行批判性阅读,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拓展探究价值判断;在读书过程中与作者进行辩论,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我所用,而不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目标导航】1. 掌握即席发言的要领和表达技巧。2. 通过情境创设的训练,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学习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方法,提高瞬时应变和即席发言能力。3. 进行即席发言的初步尝试,充分调动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课时安排】1课时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交际任务, 围绕“即席讲话”的这个交际主题,做好本次口语交际。【新课导入】即席讲话,也叫即兴发言,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临时受到邀请,由他人提议或自己认为有必要而作的简短讲话。【交际技巧】即席发言有三个特点:一、临场性即席发言既不能事先拟就讲稿,也不能进行试讲,它必须靠临时准备、临场发挥,因此临场性就成了即席发言最主要的特征。
五、加工信息,学会表述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2第三题,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什么是经典。课件出示:1.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读……”的书。2.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3.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4.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5.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6.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劝说》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展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劝说”是日常人际交往中常用的沟通方式,也是现代公民现实生活的需要。本课教材由三局部组成。 第一局部是一幅情境图,一个同学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通过泡泡图里三个同学的不同劝说,引发学生思索并争论:你觉得那个同学更有可能承受谁的劝说?为什么?在比拟中帮忙学生感知、理解劝说的要领。
分组讨论,交流体会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生:太开心了!师:把你最开心的地方说给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好吗?每一个小组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在班上交流。生1:我刚才和我同桌玩的是“反口令”游戏。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按照口令相反的动作做才对。比如刚才,我让他“摸左耳”,他就得摸右耳,又让他“抬左腿”,他就得抬右腿。当我说道“闭左眼”的时候他就听话了,哈哈!结果他就是这么失败的!生2:这个游戏真考验人的反应啊!生3:我们六个人玩的是“蹲蹲游戏”。我们每个人代表一个词语:萝卜、白菜、西瓜、土豆、苹果、橘子。我们站成一排,我代表萝卜,我就一边蹲一边先喊:“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西瓜蹲。”代表西瓜的人马上就得接上,一边蹲一边随机指定下个人:“西瓜蹲,西瓜蹲,西瓜蹲完苹果蹲。”然后就这样代表苹果的同学再往下接力,谁没接上谁就输了。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教学提示】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3.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明确: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吧,比如“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等。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谈读书》,看看他对读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切入,拓展学生对于名人读书心得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注意环境描写对主题表达的暗示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也是为主题表达服务的,它有极强的暗示和埋伏笔作用。例如《变色龙》中的“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等环境描写,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萧条和死气沉沉。总之,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我们在解读小说时要注意把虚构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善于将小说与人生、社会、人性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疑难探究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在文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在围观群众及将军家厨子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通过大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转变态度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熏天。就连他们家的一条狗,大家都惹不起,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社会现实。
2.分析写作特点。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预设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结束语: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会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更是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四、布置作业
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预设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设计意图】
以朗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路径。《海燕》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诗,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在第1课时中,课堂以朗读为核心,通过朗读全文,体会情感的变化,理清文章层次结构,通过朗读海燕活动的环境的句子,体会海燕的象征意义。同时,对具体诗句应当如何朗读的揣摩,也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技巧。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深入把握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学生在第1节课时中已经知道了象征手法,但这种理解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帮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深刻意义,可以通过分析课文里含有象征意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这种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避免了对文本的浅显化解读,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能力。
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背景;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③渲染、营造氛围。2.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等。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作用。疑难探究本文是如何描写环境,尤其是怒江的?文中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先是听到声音,然后才是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再近看,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特别是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他们常年穿行在这样的险境,却潇洒自如,举重若轻,表现了西南边陲边民的无畏与勇敢。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同于生活。艺术与生活是辩证关系,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当比实际的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就是说,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最基本的一条,也是其他的创作方法所不及、难以充分达到的。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为什么那么发达,这与河山壮丽是分不开的。中国向来把江山、河山、山水作为祖国的象征或代词。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