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8829 字
  • 大小:664.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2课时

    第1课时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吧,比如“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等。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谈读书》,看看他对读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切入,拓展学生对于名人读书心得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

    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熟悉课文。勾画相关句子,让学生粗略感受文章的内容、结构。

    2.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

    预设 (1)句是论述读书的目的。(2)(3)句是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4)(5)句是论述读书的作用。

    3.依据上面的归纳,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预设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研读所找的关键句,分析句子的意思,将文章按讨论的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4.根据上面的分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全文脉络。

    提示: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

    预设

    【设计意图】

    在梳理文章脉络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结构思路的要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直观。

    三、精读分析,学习论证方法

    细读文章,根据问题,梳理出每一层的意思。

    1. 精读第一层。

    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

    (1)读书有哪些好处?

    预设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预设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预设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预设 经验补读书之不足。

    (5)根据以上问题,思考本层是如何进行论证的?画出结构图。

    预设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是什么?

    预设 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中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

    (2)作者介绍了怎样的读书方法?简要概括。

    预设 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的书可以简单翻翻,读一部分,浅尝辄止;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大体浏览,不求甚解;少数的书则需要从头读至尾,全神贯注,细细咀嚼,认真消化;还有些书因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读,可请人代读,只浏览其所写笔记摘要即可。

    2. 精读第三层。

    阅读第三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有什么价值?

    预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作者在第三层是怎样论述读书的价值的?

    预设 先从正面论述读书的好处,再从反面论述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在梳理清楚全文的脉络之后,总结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说理艺术。

    【设计意图】

    逐层精读文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用画结构图的方式概括内容。

    四、分析论证方法

    快速回顾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句子说说。

    预设 对比论证。如第一层,从正面论证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比喻论证。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又如论述人的才智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运用比喻论证,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设计意图】

    在梳理清楚全文的脉络之后,总结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说理艺术。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名人的读书故事,积累好的读书方法。

    2.推荐阅读:《培根随笔集》。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课外积累读书方法的作业,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第2课时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在小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一则经典故事,故事中的香菱痴迷于读诗,看到诗中的佳句,会废寝忘食地品读。她还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读王维诗的遣词造句之妙处,甚至模仿杜甫的诗歌来学习写诗。对于香菱这种读书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呢?你平时又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呢?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你理解陶渊明说这话的真正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起来了解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吧。

    【设计意图】

    从名著中的故事导入,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体会,既将本文的写作对象告诉了学生,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发共鸣,深入思考。

    二、了解驳论文知识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的鲁迅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还记得我们当时介绍的驳论文的知识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先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再确立和论证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我们先了解一下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驳论文的相关知识,为把握课文观点、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预设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老实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2. 围绕“不求甚解”,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

    预设 (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2)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3)要学习得好,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4)重要的书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作为驳论文的特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

    1.分析论证方法。

    品读课文,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6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8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以“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作为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的?

    预设 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设计意图】

    进一步分析课文,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五、比较阅读,品味探究

    小组探究: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预设

    相同点:都谈及读书态度和方法。

    不同点: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谈读书》

    探讨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作用

    较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立论:先提出观点,再阐释说明

    《不求甚解》

    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回溯分析,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其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驳论: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举例子,引语录,得结论

    【设计意图】

    这两篇短文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有更丰富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运用这两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方法,写成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

    写读书心得,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