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 说课稿4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 说课稿4篇

  • 页数:15页
  • 字数:约 8272 字
  • 大小:61.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Vincent演示
  • 9加几 说课稿4篇

    9加几 说课稿一

    说课题目:9加几

    说课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本科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仅为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计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9加几”仅为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凑十法

    教学难点: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14盒牛奶,一个纸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周我们开了运动会,老师给同学们发牛奶,发完后还剩下一些,你能帮老师算出还剩多少盒吗?

    二.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

    a、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推算出结果

    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组织摆小棒

    演示口算过程

    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得各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b、 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c、 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将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3、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 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d) 小结。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他们的第一个加数是几?(引出课题)

    计算9加几的题目有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4、 反馈练习

    游戏:小精灵算式。

    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拿道。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计算,没拿到算式的同学做裁判

    9加几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4、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5、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6、解决“踢毽的和跳远得各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B 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将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7、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9加几 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例1、例2。

    2、教材简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5、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6、教具准备:投影片。

    7、学具准备:每人20根小棒,水彩色、小鱼图、题卡。

    二、说教法、学法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9加几》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在教学中,我首先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多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动、爱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动手——解决问题”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学习中去。

    三、说教学程序

    1、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师: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拿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剩多少盒?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第三种方法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箱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9+4=13

    / \

    |_ 1 3

    10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加深理解,教学例2。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同学在踢毽子,有3个同学在跳绳,要求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3

    师:“9+3”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师:谁 能像老师这样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再提出几个数学问题?然后自己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9+6=15、9+7=16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5、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圈一圈,算一算的小比赛(把书中“做一做”的第一题制成题卡发给学生)

    <2>帮小动物找家:用投影片投出4只小鹿,每只身上都写有“9加几”的算式,另外有3幢标有“12”“15”“17”的小房子,小鹿身上的加法算式的结果和房号相同就是找到了家。

    <3>涂鱼游戏:学生每人发一张小鱼图,图上的每条鱼身上有一道“9加几”的算式,要求:“把得数是12的鱼涂上红色,得数是14的鱼涂成黄色,得数是16的鱼涂成蓝色”。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6、总 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就用哪一种。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9加几 说课稿四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的有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是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相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并用课件呈现小猴买桃的情境图,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集中起来,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续学习的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将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铺垫

    先引入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我会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本环节通过复习10加几的算式让学生体会到10加几就是十几,算十加几很快。为下面教学9加几奠定了知识基础。】

    2、引导设计问题,探索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体会凑十的过程。

    首先我会出示图片并以小故事的方式引入: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