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2篇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9316 字
  • 大小:75.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Riordon设计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2篇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单元的相关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经济面临全面崩溃,这一课从三个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本节教材主要介绍经济方面的探索情况,其特征是成功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和发展的趋势。总结这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为学生学习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掌握新中国成立到“文革”这段时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从成功与失误两方面归纳。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

    3.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策、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的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学情分析

    我校文科生绝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历史知识储备不足、通史体系未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顺序、构建知识体系,并且从理论上围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原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

    1、采用“学案导学、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

    2、创设情境平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将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

    3、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引言、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作载体,落实课标要求。

    说教学流程

    导言:

    一、建国初期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和文革期间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尽管如此,建国后三十年,仍取得很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自主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产量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1.639亿吨49℅9.3℅

    棉130.4万吨193℅53℅

    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自主探究2: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一五计划”要解决哪两大基本任务?

    a、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

    学习延伸合作探究

    1、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分析其原因。

    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①、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②、煤、铁资源较为丰富;③、工业基础好:抗战期间日本在此建有一些工矿企业。

    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你对此有何想?你会支持吗?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自主探究3:①、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②、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③、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④、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考: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4: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讨论两者的主要失误并分析其根源。

    大跃进的失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错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民公社化: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错在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

    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略)

    思考:纵观1956-1966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探索历程,你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正确:中共八大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

    失误:“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自主探究5: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1、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3967亿元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亿元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3%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工农业工业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

    比上年增加11.9 %15.1 %4.6%

    “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势较好?其原因有哪些?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材一的原因是: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材二的原因是: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

    小结:提问学生(略)

    探究练习:

    1.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B)

    A.社会主义的建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具备了条件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2.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C )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D .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下列材料主要反映了( D )

    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产量增加

    粮1.95亿吨19℅30℅

    棉164万吨26℅93℅

    煤1.3亿吨96℅210℅

    电193.4亿吨166℅320℅

    ①农业、工业发展呈明显增长趋势②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同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地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 )的应届毕业生,我叫井媛。今天来到我们这里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能力测评考试,接受各位评委老师的测评与指导,请各位多多关照。

    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次说课,我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

    第一,说教材,也就是教材分析

    第二,说教法,也就是教法分析

    第三,说学法,也就是学法指导

    第四,说教学程序,也就是教学过程

    第五,说特色,也就是我这次说课的特点所在

    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说教材。在说教材这部分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三个部分进行梳理。

    一、 说教材

    (一)、说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开篇章是本册书的第11课内容。本课主要从三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本节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篇章,为后来我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课内容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

    在了解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所作的要求即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所以,我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再看难点,根据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他们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我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到这里我就结束了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说教材。下面进入第二部分:说教法。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讲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验教训。对于经验和教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结合学生的素质情况: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他们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景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教育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这样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

    2.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够增加课容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和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演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不如老师的板书更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足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演示过程中的不足,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会根据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采用要点式板书设计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3.引导讨论法

    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后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说学法。

    三、说学法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不仅要授鱼更要授渔。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基于这些,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认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协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反馈意识,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及认识,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达到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总之,教师要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说教学程序。

    四、 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2分钟)

    首先是新课导入,这部分我将用2分钟时间采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跃进”时的打油诗和图片:

    第一首: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第二首: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然后再学生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问学生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