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 页数:5页
  • 字数:约 3440 字
  • 大小:94.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介绍的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节所学的《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思想》之后中国另一波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它所带来的思想的空前解放,也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础。

    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清晰认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与必修一和必修二政治经济史的结合也能让使学生强化历史联系。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就做了明确的规定: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具体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知道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的诞生为标志和兴起的原因;

     能在5分钟内书面分点列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 能简单描述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

    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探究能力;

     在阅读和分析史料中学会归纳,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

     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

     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要完成这些目标,有赖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

    确立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刚才在教材分析中已有所体现,把教学重心放在这一块,符合课标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部分内容从旧版教材的一课压缩成一个子目,是对必修一中共建立的思想基础的一个补充介绍,在此简单学习即可。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确立依据: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但是课文却只有寥寥三行的分析,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除了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讲述法和联系讲解法,对于重点将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史料分析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4分钟

    以袁世凯听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接受跪拜的这么一幅漫画,引入到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再结合必修一必修二学过的辛亥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等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漫画本身具备轻松幽默的特点,能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在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之后,提问“《新青年》的诞生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通过设置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以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有针对性的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5分钟

    2、接着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我将整合教材和教参提供的史料,让学生理解“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内涵和提出背景。学生也将通过新旧道德和新旧文学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新课标重在体验,第一手史料和具体生动的例子相信学生更容易接受)10分钟

    3、至此,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已有了解,要求他们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概念。(锻炼其驾驭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2分钟

    4、由于课本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论述较为简单,对局限性甚至没有提及,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将补充几段史料,让学生通过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来总结概括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8分钟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

    材料四: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毛泽东

    5、课上到这里,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将播放一段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时长约2分钟,既是对刚才所讲内容的一个简单概括,又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声色兼具的视频能及时振奋学生的精神。而且,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把马列主义引入中国”也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子目的学习。2分钟

    6、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个子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代表人物、表现和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最后点明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建构主义主张合作学习,讨论法符合启发式原则并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10分钟

    (三)巩固总结4分钟

    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强调重点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这里我将采用串讲形式,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内容、影响以及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接着我会让学生填写这样一个表格,并归纳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的过程进步的。既是对本课的一个练习,也算是对整个单元的小结,帮助学生在回忆和总结中加以巩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