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 页数:22页
  • 字数:约 12310 字
  • 大小:83.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


    3 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1~5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3)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p21练习二 1、2、3、4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P17;P18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椅子若干张、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11组(每组四个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没有的可自己画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过渡: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

    三、新授:

    (一)比大小:

    1、动一动:小朋友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贴一贴,把三角形纸片贴在圆形纸片上,把纸片都贴完。(教师有意给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数量不同)

    2、说一说:小组汇报情况,说说通过动手贴纸片,你发现了什么?或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比一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圆形纸片(5个)比三角形多(4个),所以5大4小,(今天我们就来比较数的大小)板书:比大小

    4、看图,同桌或小组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他们在说些什么呢?从图上直接看出数字,说说哪种水果多,哪种最少。教师伺机板书。

    4、认一认:同时让学生认识比较数字的三种符号。让学生自己说说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说一说。

    5、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教室里什么东西有几个,那么是哪个大?比一比(教师可适当板书)

    6、做一做:p18 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图,在说一说,最后再填写。

    (二)课中休息,玩游戏:

    玩抢凳子的游戏,其实其中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凳子少,人多,所以也有比大小的知识含于其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或是你有什么想法呀?

    (四)练习:

    1、P22第5、6题 ,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第几

    教学内容:P18;练习二7 、9

    设计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服务。教学中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2、数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在探索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具有组织能力和模仿能力的组长。准备10个水杯。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收集起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在咱们教室里举行一次室内运动会。

    师:看,运动员们跑到终点了(让5个同学代替运动员,从教室门外跑步到讲台前面)。同学们快看谁跑得最快?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反思: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实际就渗透了“第几”的知识,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第几”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能切身感受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活动1:颁奖。

    师: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颁奖仪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到前面按老师的要求做:

    请你给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三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四名的运动员发优秀奖

    请你给得第五名的运动员发纪念奖

    活动2:送水。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成一排)

    (学生把水送到了★手中。)

    师:跑了第一名的★同学,现在排在第几?

    ★排在第2。★排在第4。

    师:为什么意见不一样?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从左边数,★排在了第2。从右边数的,★就是排在第4。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同学们明白“从左数”和“从右数”的不同了吗?

    师:老师这里还有5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2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2个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2名”与“前2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第2名”是一个人,“前2名”是两个人。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4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

    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4名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从右数的第4名)。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我让他们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师:老师这里还有4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3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3个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3名”与“前3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反思: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深化新知。我设计的两个活动,颁奖与送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在玩玩学学中明确了“几个”和“第几”的含义。“生2说★排第2,生3说★排第4”我及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明确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第几”是相对的,从不同的方向数, “第几”也就起了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灵活,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师: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扇子,请各小组长把扇子发给同学们吧。

    老师说明活动规则:让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活动,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扇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老师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

    教师把一把扇子发给一个同学。

    师:我给第几名同学发了扇子?

    学生回答:第3名。

    师:是从哪边数的?

    学生回答:从左边。

    师:拿扇子的这名同学还可以说是第几名?

    学生回答:从右边数第5名。

    师:我们在找同学的时候,要分清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指导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发扇子。

    要求:

    给从左边数第4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边数第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左边起前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边起前4名同学发扇子。

    [反思: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发扇子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四、拓展运用,发展新知

    师: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排队参加闭幕式,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小红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排一共有几人?

    (2)小民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4,这排一共有几人?

    让各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反思: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闭幕式站队这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站队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新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学以至用的目的。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活”了,这样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P18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7、9题。

    教学反思:

    在《第几》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们熟悉的运动会场面引入课堂,把“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第几”和“几个”的含义,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第四课时:几和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渗透相对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投影机、纽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手里有4颗纽扣,把4颗纽扣分成两份,猜一猜,左手里有几颗?教师把右手放在身后。学生猜,猜对的回答是根据什么猜的。那么为什么猜不对呢?

    二、新授:

    1、质疑:那么有什么方法玩这个游戏才能正确知道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要把数分解。

    2、动手分一分:教师出示4个圆片,把4个圆片作为一个整体,把它分成两份,每份都有圆片,有哪些分法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8、玩猜一猜游戏:教师两只手分别拿纽扣,让学生看见其中一只手里的数目,并告诉学生总数,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颗纽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练习:

    1、师生拍手说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做这样的拍手练习。

    2、课本做一做及练习二第8题,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p23~24,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圆纸片和2个三角形,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看图填数字:

    3、出示数字卡片,读数(开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

    4、按顺序填数: 1()3()5。

    5、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师在黑板上先贴1张圆纸片,然后再贴2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同样请小朋友上来也可以)

    2、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板书“+”

    3、引导学生说出1+2是多少,用数字表示是多少?边说边写“1+2=3”

    4、我们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跟教师读、小组内互相检查读、指名读等)可边读边做手势。

    6、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并列式。

    7、再举个例子,学生自学。

    8、小组内学习,动手摆摆,边说边做手势,全组一起说等于几,并把式子写下来(要求每人都摆一次:1+2,2+1,1+3,3+1)

    9、我当小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出加法算式题。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四、练习:

    1、P23做一做,学生边动手摆边说式子和得数。

    2、教师指导做P24“做一做”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3+2”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3+2”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加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加法式子,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三、练习:

    1、P24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P27练习三第3、4题。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减法算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准备:红花、小圆片、小棒、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每个小朋友拿出圆纸片摆一摆,说数的组成。

    2、玩拍手接力的游戏。(如:可小组之间玩,师生玩等形式)

    3、复习加法,学生拿出铅笔,左手2支,右手3支,合起来是几支?用算式表示。

    二、过渡:逆向思维:教师做动作,学生用自己的话一说,把5支铅笔拿走2支,还剩下3支,可以用什么数学知识表示?(教师按照学生回答,伺机板书:减法)

    三、新授:

    1、教师一共有5支铅笔用5表示,拿走了2支铅笔用“-2”表示,剩下3支铅笔用“=3”表示(引导学生说出来,并认识减号“-”)

    2、说一说:学生看老师动作,说一说老师做了什么?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式子。

    3、小组内学习:学生观察课本纸鹤图和气球图,小组内每个小朋友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图来说说图的意思,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互相检查列式正确了没有。

    4、汇报学习情况:每组请一个小朋友说图意和算式。

    5、巩固练习:贴红花图2,拿走1朵,列式计算;接着出示三朵,指名上来任拿红花,列式计算,接着下去贴四朵、五朵红花,说说有几种拿法和算法。

    6、我当小老师:小组内一人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用减法计算的图,考考大家,其它人说说图意,并列式计算。(要求每人都要摆一次)

    7、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五、练习:

    练习三第5、6题,师生互动做。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会读减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一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5-1”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5-1”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减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减法式子,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三、练习:

    1、P26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P27练习三第7、8题。

    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第九课时: 1~5的加减法综合练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P27、28页。

    二、学生分析:

    我班的42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方式。

    三、设计思想:

    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在翻阅书本看到火车时,就想到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数学源于生活,为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共设计了三个环节,层层深化。1.练习数的组成与计算,加强基础训练。2.体验区分加减法的含义。3.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经历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明确加法、减法的不同含义,能选择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正确地计算1~5的加减法。初步直观感知加减法的联系。

    3.培养自主意识,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正确、迅速地计算1~5的加减法。

    六、教学准备:

    自制主题图、吹塑纸动物卡片、加减法算式题卡等。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