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 页数:56页
  • 字数:约 35531 字
  • 大小:16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光影设计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第一课时: 6、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42—43 6、7的认识及P48第2、3题。

    教材分析:

    在《6和7的认识》这一教时中,主要是按数数(通过具体的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认6和7→说说6和7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的过程安排的。


    学情分析:

    在教学新课前,我根据教材上的主题图,营造出一个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景,由于它就来自于学生周围,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场面,因此学生热情高涨,感到十分亲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图,数人,数物,不仅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插图,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教学挂图、尺子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可能: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可能: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可能: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可能: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对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在黑板上粘贴小红花奖励,下同。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分别用6或7根小棒或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看金鱼图,观察并回答问题,再动手填一填。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5后面的数是几?6后面的数是几?7前面的数是几?

    2、结合黑板上的小红花,说一说第一小组得了几朵,哪个小组得的最多,第四朵小红花是哪个小组得的。

    3.完成练习七第2、3题。

    (1)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2)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

    1.图片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图片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6、7的认识这节课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等内容。利用直尺的操作,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结合发红花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利用摆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喜欢的图形等方式,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同时,结合教学过程,我注意渗透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鼓励学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语言来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6、7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p44 6、7的组成及P48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按顺序数1—7,倒数1—7

    2、填数: 0 1 ( ) 3 () 5 () ( )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

    4、比一比,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6的组成:

    (1)给P44圆片图涂颜色。

    (2)汇报不同的涂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

    (4)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数字卡片、小花等)来表示6的组成。

    (5)刚才,同学们通过给圆片图涂颜色,知道了6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需要记住3个即可:

    (6)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5、2和4、3和3组成6。由1和5组成6,想到5和1组成6,由2和4组成6,想到4和2组成6。我们只要记住1和5组成6、2和4组成6、3和3组成6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6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7)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6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

    2、学习7的组成:

    (1)你试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的组成。(学生自己摆学具)

    (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教师板书7的组成)

    (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

    3、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44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找好朋友:

    师:“我们来找6的组成。”

    师:“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伸出5个手指)对:“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5组成6。” (7也用同样方法来巩固练习)

    2、做一做:P48 练习七 第1题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8题。

    教材分析: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兔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兔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学情分析: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兔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再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兔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二、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小兔和5只青蛙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兔?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兔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兔?(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兔、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兔走后,还剩几只小青蛙?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青蛙先走,还剩几只小兔?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三、练习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习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四、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兔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用数学”。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的“用数学”的内容就是为了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计算问题。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且用大括号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学情分析:这部分教材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注重学生亲身经历去观察画面、理解画面的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练习用题卡。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同学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

    2、投影:美丽的郊外。

    师:看,多美的乡村风光,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丰收的果树,多美啊!你们高兴吗?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3、出示课题:用数学

    4、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第一幅图并演示。)

    (1)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2)生思考后汇报: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蝶,又来了2个(投影演示)。

    (3)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4)出示大括号

    (5)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鼓励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6)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投影出示:?个)

    师:“?”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研究后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7)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组的列式是:4+2=6,草地上一共有6人。

    (8)提问: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同学们真聪明。我太佩服你们了。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5、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出示第二幅画。)

    (1)看这幅画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号,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7个,?在上面。

    (2)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还剩几个?

    (3)小组解答。

    (4)小组汇报,说清楚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列式?

    我们小组用减法来计算。因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就是从7里去掉2个,还剩5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7-2=5。

    (5)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郊游你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它们。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二、反馈强化

    1、(出示石榴树)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看谁飞来了?(出示蝴蝶图)

    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三、当堂巩固

    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选一题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现在让我们回家吧。

    完成书上第51页的第1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第五课时: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

    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与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十分吻合,因此我就从黄山区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谈话切入,给学生美好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先出示三幅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处理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利用小组活动,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功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2.学习纸等。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五、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此练习,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此练习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把做好的练习到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学生每一次的奖品放入成长纪录袋。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9”符号的作用。在课堂上,我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成功的。

    第六课时: 8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角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7○88○98○6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板书课题:8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去操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角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反思: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七课时: 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内容,练习八的第7、8、9题。

    教材分析:教材能体现出教学的目标和部分教学方式,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毕竟是局限的,我们的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两页纸”。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洞悉教学的要旨,灵活地运用教材。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增加了操作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逐渐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旧有的教学方式,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个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思维发散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一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己的教案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和“老师恰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在观察、尝试、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双基,注重发展,力求创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有效地发掘了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为学习8、9的加减法计算做好了铺垫。]

    1.看图说话。(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图上画着什么?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看图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像能力。并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2.让学生看图写算式。要求:小组分工合作。3人写算式,1人记录。

    [这里要求小组合作活动,旨在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同时,学生对8的加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学生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老师领着学生整齐地摆出来)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老师边写算式边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9个里面去掉2个剩几个?(9-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7)(板书:7+2= 2+7=9-2=9-7=)

    [操作学具对学生的计算很有启发,但初入学的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还有一定难度,故适当进行操作性指导是必要的。]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6+2= 2+6= 8-2=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创造空间,将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恰当运用数学知识相结合。这种梯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发掘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5+3=() 3+5=() 8-3=() 8-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成,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来算减法。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如:“5+3=8,3+5就一定等于8吗?”和“你怎么知道:5+3=8,那么8-3就等于5?”

    (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势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对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不完全的儿童化的归纳)。

    [老师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学生主动、自由的争论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归纳意识。]

    4.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计算:7+1=( 8 )抢答:8-7=()

    师:怎么想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想7+1=8,所以8-7=1。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这种计算方法。如:他好棒呀!大家计算减法时很多都用数数或想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来计算减法!今天我才知道,咱们班还藏着一个数学天才!)

    [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点出了一种计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我想它的效果胜过了“三令五申”的讲解。]

    5.通过谈话,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的意识。

    如:(接着和上面那位同学谈话)这是你这一节课的一个收获吗?它能用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举例子,如:要算8-6=?就想6+(2)=8)

    三、小结:同学们,你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四、学以致用:分层次出示练习八的第7、8题

    第7题注意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理解题意。第8题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明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特爱踢球。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爬起来踢球了!谁能看图接着讲这个故事?

    (学生会讲出射门的有2个球,没射门的有7个球等情节)

    [读讲故事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理解图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写算式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关系。]

    计算:7+2=9-2=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师:还能列其他加减法算式吗?(2+7=99-7=27-2=5)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不是白纸,数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认知经验,这是他们继续求知的基础,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本节课里学生要学习8、9的加减法,我先让学生根据“恐龙图”进行8的加减法的尝试性计算,使学生再现了已有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计算,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产生“思考”。

    第八课时:快乐的大森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材分析:“快乐的大森林”是教材第六单元中的内容。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这种“用数学”的内容,如教材第47页“金色的秋天”、第51页“美丽的小湖”。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教材第58页“快乐的大森林”其内容是:1.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2.例题与习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要求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3.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去得出,而且直接告诉已知量,以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完蘑菇图与小鹿图后,我巧妙地设计了一幅符合孩子们实际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带1盒、小黑板1块、主题图、附属实物卡片1套。

    教学设计:

    一、创设精境,引新设疑

    1.激情引新。

    请听!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听音乐、看动画---大森林)

    提问:你听见、看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这节课,让我们赶快出发,一同走向“快乐的大森林”吧!(揭示课题:快乐的大森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我采用听音乐、看动画的形式,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人类的好朋友,一起走进“快乐的大森林”,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心理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激情设疑。(出示主题图:大森林)出示森林画面。

    (1)观察 “快乐的大森林”。都有些什么?(小鹿、小猴、小河……)

    (2)你们有什么感想?

    (3)学生交流。(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大森林里可真美、我们要保护大森林,热爱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1)仔细观察(动态的蘑菇园),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交流。左边有6个蘑菇我是一个一个看出来的。左边蘑菇上面写着“6个”,所以根本不用数,一看就知道了。

    (3)你还知道些什么?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是怎么想的?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1)请大家注意观察(出示:小鹿图)你看到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座听。

    (2)同桌交流。

    (3)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说完了,别人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互相讨论。教师行间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设计意图:学习需要合作,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合作”需要具体指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地逐步培养。这里教师对学生在合作时应如何“倾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从小养成倾听别人的好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4)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组1: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组2:有9只小鹿,6只小鹿在休息,请问几只小鹿在跳舞?

    (5)列算式解答,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实际贴近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尽管学生的叙述达不到数学上的逻辑简捷程度,但这是学生们从生活情境得来的实例,也是学生盼以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加法、减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验与理解。]

    (6)小结: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3.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1)根据小鹿图,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为表示祝贺,爸爸特意买了4个桃子,妈妈买来5个桃子。请根据他们各自买来桃子的个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同桌小声商量,最后全班交流。

    (2)试着举出几个生活中像这样加、减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

    2.第63页的第13、14题。

    要求:互说图意,独立填空。此刻,教师要行间巡视,辅导学困生。然后,指名汇报,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集体订正。

    提问:第14题是两幅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是用减法计算,而第二幅却是加法计算呢?

    四、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9-6=3”这一算式的得来实质上是进行逆向思维的过程,那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能够了解并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境和条件,创造性地驾驭、使用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第九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材分析: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游戏、多媒体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学情分析: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对本节教学采用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如“10的认识”安排从旧知引向新知,从具体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逐步深入,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做排队游戏。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2)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10>()反过来()<10

    (3)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看屏幕回答问题。

    (1)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2)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3)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4)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2)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3)汇报不同的分法。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4)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要求: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教学反思: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站位子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学情分析: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学习等形式,去找到10的减法算式。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推等思维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与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10的组成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此处采用儿歌形式进行10的组成的复习,学生喜闻乐见,边背边做动作,他们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知识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课堂气氛也很快活跃起来了。]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通过“对数”游戏,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二、图片引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可能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d.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8+2=102+8=1010-2=810-8=2

    学生齐读一次。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3.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最后,请一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7+3=103+7=1010-7=310-3=7

    4.出示小旗图,6面红旗,4面蓝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用投影片集体订正。

    5.想一想:出示:5+5=□10-5=□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三、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蜻蜓:“我是一只小蜻蜓,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通过组织学生扮成小动物来找朋友的形式,对10的加减法进行巩固练习,儿童喜闻乐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2.室外游戏:“站位”。

    教师先讲明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着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和外圈上的数字组成10。学生看清地上的图意后,就举着卡片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全部找到位置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通过这个室外游戏,让学生走出教室,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心情,又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四、在游戏中结束学习

    教学反思:课堂的教学中,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第十一课时:填未知加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教材分析: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时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9-62+54+610-49-8

    10-610-97-71+95+3

    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 9 10 98

    /\ /\/\ /\/\

    3□ 4 □6 □ 3 □□ 5

    3、猜一猜。

    二、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第1题的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2题数的组成知识,是本节课填未知加数的依据,教师在这里做了重点复习,为下面要进行的新课做好了准备。第3题安排的是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准备练习的设计从口算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教学小旗图。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6+()=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2+()=86+()=10

    [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铅笔图的教学,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一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又安排了画图填数、直接填未知加数等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三、拍手游戏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四、实践运用

    1.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7+()=105+()=97加几等于10?5加几等于9?(汇报)

    2.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票面上的括号里填几(车票卡片),你就乘坐几号车。(学生活动)

    3.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以“春游活动”为主线设计练习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花朵配叶子”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通过这个游戏既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开放性强,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评价体验: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教学反思: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中,准备练习、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解题方法都注重了开放性。尤其是“花朵配叶子”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好体现了《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

    第十二课时:连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学情分析: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0根小棒、实物图形卡片、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二、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d.引导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lin jiā

    连 加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三、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的顺序,深化了新知。]

    2.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5分2分1分

    5分

    2分

    1分

    第一种

    ()个

    ()个

    ()个

    第二种

    ()个

    ()个

    ()个

    第三种

    ()个

    ()个

    ()个

    第四种

    ()个

    ()个

    ()个

    第五种

    ()个

    ()个

    ()个

    第六种

    ()个

    ()个

    ()个

    第七种

    ()个

    ()个

    ()个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第十三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主题图、动物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4+1 5+25-28-25+37+13-1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二、学习连加

    1.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主题图中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主题图中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主题图中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板书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板书演示,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三、学习连减

    1.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四、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五、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第十四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出示速算题:①3+5= 5-2= 3+2+3= ②8-8=7+2= 10-5-2=

    ③10-3= 5+4= 3+2+4= ④4+6=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白天鹅的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无忧无虑地游玩……(边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问: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

    (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问: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问:从几只里减去2只?(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问: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指名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讨论4+3-2怎么计算呢?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问: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列式?

    列式为4-2+3。(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做。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回忆例1、例2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摆一摆: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生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