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2篇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5259 字
  • 大小:11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许伟工作室
  •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2篇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有了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续,为今后探索旋转、平移、中心对称、相似等有关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勤于思考,爱于动手,但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探究数学的手段还不十分成熟,虽然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但要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还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的活动过程,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途径,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自信。

    •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目标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难点:轴对称性质的探索过程及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6)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实验目的,通过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采用实验法、激趣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7)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所以本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自主探索,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综合利用多媒体、用PPT课件、投影仪等工具,为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做好引导和启发。

    四、课堂结构设计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怎样合理处理教材、灵活把握教材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我安排如下环节设计课堂结构。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1、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为了使探究活动有趣有序,见成效,我首先把学生每四人一组编排研究型学习小组每组学生能力高低都有体现,是能力较低的得以提高,能力高的起到引领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我先以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一幅成轴对称的图片翻转,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翻转前后,有没有一些重合的脚,是否能发现期中隐藏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如A与A/等…引入新课,这样把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都作了交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入到探索活动中。”下面就让我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 1 、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1)上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上面扎纸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呢?

    (3)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C与∠C′有什么关系?∠D与∠D′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说明:这一活动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发表见解,努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表达自己的发现,说清道理。上台展示和验证自己的发现。让全班同学欣赏,并对同学的勇敢和成功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有些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白纸上扎出的点对比度不强,若是把复印纸夹在中间写出来不是更好吗?对学生的勇敢进行鼓励,树立学生自信,使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不断提升。)

    2、(为了更直观的验证自己的想法,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完成下面的问题)

    • 观察轴对称图形(飞机平面图)进一步探究下述问题: (ppt展示课件及图片)

    • (1)找出飞机平面图的对称轴,并试着画出来.

    • (2)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线,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 (3)找出图中两对对应线段,对应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 (4)找出图中两组对应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经过第一阶段的探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这时给出飞机的平面图,让学生把上一步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下去,为了更直观地验证这一结论,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完成,为了养成学生回顾与思考的习惯,在这一环节的最后,可以向学生问一下:本内容与你在扎眼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如对应线段,对应角更加明显。对学生的敏锐观察进行表扬。)

    (三)、展现自我、体验快乐

    (知识得到了归纳和验证,怎样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感到自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实现从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的转化。我安排了下面的问题,体现学生在运用转化思想中的快乐。)

    问题:下图是轴对称图形,相等的线段是: ,相等的角是: 。(ppt展示课件及图片)

    (四)、能力拓展:

    (怎样把这一结论应用于实际,你想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吗?设计图案要用到哪些知识?你有和策略?以便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加深了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1.通过试一试,完成习题7.4.知识技能的第2题,来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既运用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对称美。)

    2、请在下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他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横线的空白处设计一个恰当的图案:(ppt展示课件及图片)

    (为了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充满了规律,设计了数字游戏中的对称规律,丰富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

    我发现生活中……

    我想我将……

    (基于本节的学习内容,设计了课后总结这个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体会,谈对称的奥妙,和自己的向往,反思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只注意到对知识的归纳而忽略过程与方法的总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感受,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

    (六)、作业布置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安排了两道课后作业;第一题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题是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积累。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习题7.4

    1、P 232.数学理解第1、2题。

    2、课后写一篇数学活动日记。

    六、板书设计:

    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成轴对称两个图形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积极评价”的原则,将“教学反应”和“教学反馈”评价方式相结合。一方面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学生中交流协助操作;另一方面,利用课堂上师生互问反馈表现,充分发挥反馈结果的潜在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教育功能),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以上,我从七个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已有初步认识。这节课承接前面的内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探索。从本章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由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本节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性质进行图形、图案设计,它属于中间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本节知识的落实,为后续学习“平移、旋转、中心对称、相似”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目标分析:

    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这一辩证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难点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变学会为会学.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 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在很多成年人还在思考的时候,一个初一的学生就已经给出了这道题目的答案,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

    2、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平铺。

    (1) 上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 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E*重合,点F与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F*呢?

    (3) 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CD晕C*D*呢?

    (4) <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经历 “折纸、画点、扎孔”的过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教师加以引导,最后的出结论:

    (1)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探索与发现:(分组合作)

    猜一猜:用针将0、1、2、3、4、5、6、7、8、9扎在对折后的纸上,打开后有哪些数字不变呢? 左右对折不变的数有0、1、8

    上下对折不变的数有0、1、3、8

    对折后互变的数是2和5

    说明:(将整个班级分为两大组,左边动手操作左右对折,右边动手操作上下对折。同时每同桌两人也分为每人5 个数字)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由“学数学”向“做数学”过渡,重在提高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4、问题解决:

    学习了性质之后,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如何把 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

    5、课堂练习

    观察图中的轴对称图形:
    (1)找出它的对称轴.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A'D'有什么关系? 线段BC与线段B'C'呢?为什么?
    (4)∠1与∠2有什么关系? ∠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