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说课稿3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8491 字
  • 大小:9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yuuta设计
  •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说课稿一

    说教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按照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悟1厘米的长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设计了“动手操作,导入新课——引导探索,训练技能——实践应用,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升华知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一下,给学生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1)小组汇报,你用什么量的?量的结果怎样?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3)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4)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那该怎么办呢?

    (5)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这样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用现实生活的不同工具量数学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不同;接着用统一的工具量数学书的短边,得到相同的结果,可是测量起来不够方便,最后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第一层:认识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层:认识1厘米。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1、感受1厘米。拿出你的尺来指一指。尺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吗?让学生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拿出刚才用过的一个小方块,量一量每条边的长是几厘米?我们发现边长正好是1厘米。下面就请学生跟着我做:轻轻地捏着小方块,把小方块移开,注意手指不动。看到了吗?1厘米有多长?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都记住了吗?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3、用你的手指去比一比,你周围哪些物体和1厘米差不多长呢?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他们会举出图钉的长度、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等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这样就及时把1厘米与生活实践想联系,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

    第三层:认识几厘米。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0~2是几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还能从尺上找出2厘米吗?在这里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接着学习其他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先找一找,再比一比,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然后让学生来介绍,你认识了几厘米?让学生自己在尺上找一找你喜欢的厘米,并和组员交流,学生很自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几厘米。

    最后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相继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第四层:学习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那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大家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量的。然后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的怎么样?

    第二步: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

    第三步:你们都会量了吗?那就请你赶紧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第二步:拓展提高: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下面请大家拿出软尺,用它或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者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知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知识,从而形成技能。对于本节课要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明。

    从教材方面看,“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结合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了解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物本长度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是这样安排的,教师的是多媒体课件、两支长短、颜色都不相同的铅笔,学生的是厘米尺、学具盒、统一长度的、整厘米长的纸条。

    依据“以发展为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练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观,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于新课的导入,我采用以旧拓新的方法,之所以作这样的导入,是使新旧知识更好的衔接,便于新旧知识迁移,从而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

    本环节设计了两道题。

    第一题:首先我拿出两支长短不同、颜色也不同的铅笔问学生:说说这两支铅笔哪一支较长?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所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能很快地说出是红色的这一支更长。

    (我的用意是:让学生复习比长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第二题:请同学们拿出事先我为他们准备的纸条问:谁能说说纸条有多长?

    有的学生可能会用手去比说有一拃多一点,有的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这时我作了这样的提示:可以用你们学具盒里的学具如:小方块、圆片、小三角形或你喜欢的物品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学生比过后汇报,有的说有两块橡皮长;有的说有4个小方块拼起来那么长;有的说有5个圆片拼起来那么长……。量得的结果不尽相同。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