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教案2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197 字
  • 大小:57.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教案2篇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教案一

    学习目标:

    1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快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在许多许多年以前,一个秋天,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已经满身疾病。他刚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时年他已经五十多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之感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可以睁开眼睛,看看这图是不是跟你想象的一样。

    二、整体感知

    (一)放《秋兴八首(其一)》朗诵,学生齐读。

    (二)自读,初步疏通诗意:

    让学生分别说说初读诗歌后,自己读出来的每一联的基本意思。(不求准确和全面,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三)复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看背景:

    (1)知人: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

    765 年 4 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 已十一年,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2)解题:

    大历元年( 766 年)作《秋兴八首》。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秋兴,因秋感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2、情景交融看类别:

    这首诗借景 ( 触景 ) 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要紧扣此类诗的特点鉴赏 : 全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 抒发了什么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何种手法 ?

    三、小组研讨

    1、意象

    ( 1 )感知全诗整体基调:凄凉

    ( 2 )此感是由哪些意象带来的?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寒衣

    ( 3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例如:“枫树林”这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

    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 也喻人生之秋,暗示着

    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例如:“ 催刀尺 ” 和 “ 急暮砧 ” 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

    作者,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触景伤情。

    2、品字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尾联“急暮砧”的“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他的心是和“ 故园 ”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3、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1)颔联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 “ 象征比喻 ” 的联系吗?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景 : 波涛汹涌 ( 惊风骇浪 )

    塞上风云 ( 动荡不安 )

    情 : 翻腾起伏的忧思

    胸中的郁愤不平

    3)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萧瑟凄凉 雄浑 壮丽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思乡的一幅秋景图。

    4、主旨

    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

    颈联。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 “ 丛菊 ” 回应了诗题中那个 “ 秋 ” 字。 “ 他日 ” 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丛菊两开”,指诗人于 765 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

    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 “ 秋 ” 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砧 ” ,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他的心是和“ 故园 ”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四、作业:

    1 、背诵全诗。

    2、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字数不少于 200 字。

    3、课外阅读《秋兴》八首其二。思考:从全诗来看 , 本诗通过什么意象 , 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吟诵感知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

    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讨论交流。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646,20世纪=8.44。

    举例:2088年白露日期=[880.2422+7.646]-[88/4]=28-22=6,9月6日是白露。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