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说课稿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5579 字
  • 大小:4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Inge设计
  • 连加、连减 说课稿2篇

    连加、连减 说课稿一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的内容《连加连减》,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说教材、说学生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按理说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尤其是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95%的学生是外地人,语言上的沟通就有困难,从这一个多月的了解,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尤其爱动,注意力很不集中,良好的听课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了解的情况还很多。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而上的。

    二、说说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玩和乘坐“口算号”列车的情境,随后进行口算练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步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突出了新知识的重点。

    2、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我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整节课我注意适时给学生以鼓励,运用表扬卡,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连加、连减 说课稿二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开始创设托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四个大组中选出4人,其中1人为计数员,另3人为参赛对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比赛。最后,当老师提问哪一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么想的?这时激活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基础,连加这一知识作为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大胆假设,一种数学的品质弥散在课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一队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或和起来,就能决定名次了。正所谓教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组是第一名?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成绩记录,马上发现第二组是第一名,因为这一组第一位同学托了11下,已经超出其他组,再加上后两位同学的成绩,那就更高分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数学并不只是计算,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谁是第一名,这也是运用了数学的方法。这样紧扣新课标精神,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教学做出适当的补充,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接着提问“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问话将学生带入连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师板书式子(其中一组的成绩)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

    最后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争取后继学习的时间,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组的成绩并在组内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将课本72页例题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停下来后,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喂小鸡的情节,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数学文化观。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采用逐层提问,分解重难点的教法。当课件显示走了两只鸡时,便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列式8-2=6。课件继续演示又走了两只鸡时再次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接着又走了2只,再减去2。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再减2呢?学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数来减去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2-2,对比连加式子,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出示课本74页第5题,停车场图,要求学生看课件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连加、连减 说课稿2篇

    连加、连减 说课稿一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的内容《连加连减》,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说教材、说学生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按理说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尤其是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95%的学生是外地人,语言上的沟通就有困难,从这一个多月的了解,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尤其爱动,注意力很不集中,良好的听课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了解的情况还很多。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而上的。

    二、说说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玩和乘坐“口算号”列车的情境,随后进行口算练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步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突出了新知识的重点。

    2、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我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整节课我注意适时给学生以鼓励,运用表扬卡,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连加、连减 说课稿二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开始创设托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四个大组中选出4人,其中1人为计数员,另3人为参赛对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比赛。最后,当老师提问哪一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么想的?这时激活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基础,连加这一知识作为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大胆假设,一种数学的品质弥散在课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一队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或和起来,就能决定名次了。正所谓教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组是第一名?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成绩记录,马上发现第二组是第一名,因为这一组第一位同学托了11下,已经超出其他组,再加上后两位同学的成绩,那就更高分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数学并不只是计算,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谁是第一名,这也是运用了数学的方法。这样紧扣新课标精神,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教学做出适当的补充,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接着提问“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问话将学生带入连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师板书式子(其中一组的成绩)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

    最后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争取后继学习的时间,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组的成绩并在组内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将课本72页例题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停下来后,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喂小鸡的情节,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数学文化观。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采用逐层提问,分解重难点的教法。当课件显示走了两只鸡时,便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列式8-2=6。课件继续演示又走了两只鸡时再次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接着又走了2只,再减去2。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再减2呢?学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数来减去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2-2,对比连加式子,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出示课本74页第5题,停车场图,要求学生看课件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