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防灾与减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防灾与减灾教案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6065 字
  • 大小:142.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陈杰出品
  • 防灾与减灾教案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二)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灾后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3、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经典例题8](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1)~(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解析】(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等。此外,开展预防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不容忽视。海啸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等工作外,还包括教育、立法、保险等措施,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应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宣传,同时逐步制定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减少海啸损失。

    【答案】(1)BD(2)AD

    [能力训练]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1~3题。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重大自然灾害次数

    20

    27

    47

    63

    82

    经济损失(亿美元,折算为1998年水平)

    385

    690

    1242

    1929

    5385

    1.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

    2.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A.暴雨造成的水灾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3.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请回答4题。

    代号

    国家

    冰岛

    伊朗

    土耳其

    墨西哥

    美国

    印度

    印尼

    新西兰

    中国

    日本

    4.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A.①②B.③⑩C.④⑧D.⑥⑦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5—8题:

    5.沙尘暴属于()

    A.气象灾害B.海洋灾害C.地质灾害D.天文灾害

    6.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7.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8.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06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珍珠”(CHANCHU)于5月9日20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550千米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15日2时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45米/秒)。强台风“珍珠”经我国南海北上,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进入福建省境内后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受台风影响的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紧急转移人口一百多万。据此回答9—11题:

    9.上图为台风中心经过我国东沙群岛的某气象站时测量到的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则台风中心接近该气象站的时间为()

    A.5时B.11时

    C.17时D.21时

    10.当台风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登陆时()

    A.处于18日的范围大约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三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属于西半球D.孟买正是烈日当空

    11.从5月14日到18日,广东、福建等地受一股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形成强劲的东北风,将迫使台风向左偏转

    B.加剧南方的干燥

    C.华南地区上空的冷空气有助于削弱强热带风暴的势力

    D.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12.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不少于三项)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