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7592 字
  • 大小:49.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入是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新课

    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② 新闻(消息)的结构:

    明确: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

    讨论后明确: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本文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讨论后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5、作业布置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1.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2.大英帝国从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因此这一单元的编入便更多地具有了时代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的选入,拓宽了学生对新闻类文章的了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在选文的过程中,新教材同时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作为本单元的首选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集中地体现了以上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力求教学目标同时满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要求。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读新闻观世界的层次,向品新闻味真情的境界跨越发展,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希望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和合作探索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完满地击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使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但由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强,鉴赏探究意识的缺乏,容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因此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法的设计我追求“可观、可思”两个原则。所谓“可观”即除了文本材料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闻图片等,让课堂鲜活起来,在视听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便易如反掌。当然,这些鲜活的资料的引入绝不仅仅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它们与文本材料必须密切相关,它们应该在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之后,引导学生去思索,达到“可思”的层次。为了让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闻结构特点,即从导语中提炼新闻要点。精度则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细节描写所蕴涵的情感。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体现层次性,从新闻事实→新闻背景→新闻评价,重组文本,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情景创设法:用视频、图片、课堂语言等构建情境,创设氛围,将学生紧紧包围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我们不仅在阅读一篇作品,更是在阅读华夏民族的自强史,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有效,清晰,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在这一环节上,我主要采取情景导入法。先利用多媒体展示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期间不慎摔倒的3张图片,学生会很惊讶地看到外国领导人的尴尬时刻, 也会立刻想追问她摔倒的原因,于是我趁势导入说“其实曾经摔倒的是中国人,而且我们用了150年的时间才爬起”。我相信学生们的爱国心会迅速地被唤醒,由此全情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接着教师简单叙述香港历史,最后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经典名言,“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看到这段话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鼓掌。

    设置这样的导语目的在于,让导语不只具有导入文本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将历史和现实对接,张显华夏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环节: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这个环节分别向学生介绍新闻特写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学生接触地很多,但大多源于兴趣,随意性很强,没有建立对此类文体的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健全自己的学习系统。

    第三环节:速读文本,筛选信息。本环节由两个问题构建基本框架。

    问题一,速读全文,找出行文线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目的是培养学生速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大纲每分钟阅读600字的要求,速读时间为两分,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此外也可以检查学生对上一环节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通过寻找新闻导语的捷径,迅速地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新闻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