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2篇

  • 页数:7页
  • 字数:约 4849 字
  • 大小:5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一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写“比”时会习惯性的写成原来的与现在的比。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保持形状不变,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把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掌握利用方格纸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东方明珠的一些图片,最后一张是在350米太空舱拍的,只有标志性的“350米太空舱”几个字,刻意将图片小一点,要求看看是什么字,引出需要放大。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这是什么?同学们能看清吗?

    当学生回答看不清后,教师把图片拉长、变形.这样能看清吗?

    教师出示放大的图片。

    师:现在能看清了吗,是什么?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教师:(课件消失宽度,保留两幅图的长度)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

    (课件出现两幅图的宽度,消失长度)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课件出示: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四)、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3、发展练习

    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