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2篇
-
- 页数:15页
- 字数:约 10486 字
- 大小:7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墨韵浅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2篇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
本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2、编者意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3、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成趣,相映生辉.要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就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但是在辩证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
三维一体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定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历史短剧,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依据: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辨证客观的评价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过渡语:]为了能够出色地导入新课,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资源。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导入新课:(2—3分钟)
【课件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问题设计:一看课题,提到秦朝,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秦皇陵)
(PPT播放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
【师】的确,这些都是秦朝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笔丰厚的世界文化财富。而作为这个王朝的统治者——秦始皇,也自将被历史铭记。是他揭开了封建王朝的帷幕。
(学生回答,略)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关于秦朝,影视作品教多,学生较熟悉,谈话的方式导入, 增强注意度,激发求知欲顺利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
【课件展示】一、秦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打出李白的诗)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题设计:①诗中第一句提到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在那个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期,秦朝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势力消灭六国呢?
资料引入:播放历史专题记录片《复活的军团》中关于”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的片断,展示图片《秦灭六国形式示意图》
(小结)秦统一的原因有:人民渴望统一;秦经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赢政的雄才大略等。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动手又动脑:你能否绘制“秦统一进程”简图?
(过渡)展示《秦始皇》图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历史人物我来演)《要叫就叫始皇帝》四位同学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
附短剧剧本:
(秦始皇):众爱卿,寡人花十年时间灭六国,成就了千秋霸业,如果还沿用“秦王”这个称号,那就与我的千秋功业不相符。今天,寡人要与众卿家商议一个新的称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商量更改名号)
(丞相王绾):陛下,臣等认为,陛下发兵灭六国,使四海安定,此等宏大功业是昔日五帝所不能比拟的。在古代三皇中,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地位最尊贵,臣冒死恳请陛下以“泰皇”为尊号,把陛下的命令称为“制”和“诏”,陛下用的国印称为“玺”,陛下自称为“朕”。
(秦始皇):(不悦)寡人的功业既是古人不能比拟,那寡人的尊号当然不能与古人的相同,这样吧,寡人就把“三皇”中的“皇”与“五帝”中的“帝”和起来,合成“皇帝”,作为名号。寡人为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不断传下去。其他的就依众卿家以下如何?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陛下圣明,臣等遵从。
(秦始皇)好,以后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众卿家上奏给朕,由朕决断;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和县令,都由朕任命;调动军队的虎符由朕掌控。众卿家依“诏”执行,不能僭越。散朝。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刚才的短剧表演得很精彩,几位同学将秦始皇的惟我独尊、王绾的保守、冯劫的刻板和李斯的精明演绎得淋漓尽致。
问题设计:在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的同时,又了解了些什么呢?
第一:“皇帝“从秦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第二:秦始皇的命令、用的玉印和自称的不同,表明了皇权的惟我独尊;第三:秦始皇集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于一身,体现了皇权至上。
(小结)通过以上的共同探究,我们明确了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过渡)秦始皇确立的专制皇权制度使皇帝集一切大权于一身,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疆土、众多人口,又岂是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帝王“独自所能管理的。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课件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
同时指出: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二丞相。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但权重,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担任御史大夫官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和耳目,起着箝制丞相的作用;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不长设。秦朝时期,秦始皇自掌军权。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但也有学者认为秦朝并无“三公”,“三公”中的太尉是虚设的,所谓“三公”,实际只有二位。
“三公”以下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官员称“九卿”,有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但有些学者认为秦朝没有建置法定的九卿官,“九言其多也”,在丞相之下达到二千石的官员数目不止九人。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下,分工严密而又相互牵制。
问题设计:秦始皇在将国家的管理权分别赋予相应的职能部门后,就不担心皇权受到威胁吗?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在学生阅读了教材相关内容和学思之窗后,可得出答案。
(小结)秦朝中央官制特点:秦始皇所创立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军政到达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过渡)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地方?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课件展示】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公元前221年在秦廷上的一次著名的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乱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情境创设:随着统一的完成,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秦始皇的烦恼并没有丝毫减轻。如此庞大的帝国该如何去治理?是“师古“还是“创新”?
(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得出结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将全国氛围36郡,郡下设若干县。
情境创设: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西周分封制的结构职权示意图》和《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结构职权示意图》。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小结):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问题设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吗?
【总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展示图片:《秦朝疆域图》
正是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
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秦朝还通过实行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局面?
展示图片:“秦半两钱”“秦权”“小篆”“秦简”等图片。
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材料从故事及你所掌握的材料中,你认为秦朝能否长治久安?为什么?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学生表演历史剧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诗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手绘制图表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加深认识。
通过学生表演历史剧,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更直接形象地刻画出皇帝制度的表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突破重点。
☆注,本部分内容应紧扣图表分析,培养学生看图辨意、分析图表的能力。
本部分通过史料创设历史情景,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是推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引导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学会课上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学生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图表分析,形象生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图表的能力)
☆注:本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加强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故事材料,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将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 页数:5页
- |大小:46.50KB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0.55KB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0.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大小:53.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2篇
- 页数:17页
- |大小:68.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 页数:11页
- |大小:60.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 页数:9页
- |大小:59.00KB
热门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24.27KB
- 说课稿
小班生活《小脚找朋友》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3.31KB
- 说课稿
中班健康《袋鼠跳》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4.88KB
- 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课后说课稿 雪花和雨滴
- 页数:3页
- |大小:37.00KB
- 说课稿
雾在哪里说课稿
- 页数:3页
- |大小:46.00KB
-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0的除法》说课稿
- 页数:6页
- |大小:34.92KB
- 说课稿
今日更新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页数:6页
- |大小:139.05KB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 页数:7页
- |大小:26.12KB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 页数:72页
- |大小:19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