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8233 字
  • 大小:62.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2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准备。

    问题一、结合课本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项目

    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针对土地兼并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问题二、思考课本第11面《学习延伸》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春秋繁露茶义》

    材料二:夫仁谊①礼知②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2.课堂教学

    (1)、导入: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设问:《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实施?

    (2)、过程:(围绕重难点,设置四个探究问题)

    探究一、阅读课本《历史纵横》“萧规曹随”的故事,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结合课本谈谈这种治国方略的利弊。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探究二、结合课前准备问题一,让学生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包含了哪些内容?汉武帝为何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实施?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然后各组推出代表陈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理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由此,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认识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领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汉武帝的以上三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探究四、结合课前准备二,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摒弃的?

    (学生阅读,解析,教师归纳,积极可取的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当摒弃的有:唯心主义的成分;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用;神学迷信色彩。)

    板书与小结:板书一子目为架构,务求简介明了,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效果预测:总之,本课教学我期望将课前预习思考,课中探究互动,课后学习延伸有机结合,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传统,并形成开放的思想文化意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解释:萧规曹随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

    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