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2篇

  • 页数:14页
  • 字数:约 9490 字
  • 大小:86.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Inge设计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2篇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3分钟):影像设疑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创设情景、感受历史: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1918-1937)

    <一>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情境一:那年(1918年)他47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他的大儿子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在城里经营杂货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

     问题探究一:“还得打”指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又进行什么战争?

    (三年国内战争)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结合P94引言)

    思考: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内: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思考: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

    情境二: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问题探究二:这段话反映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哪些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慧眼识真假: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情境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问题探究三:老农为什么这样感叹?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情境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1.原因:

    连年的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直因)

    2.概况(时间、目的)

    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情境五: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约翰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工资也涨了不少.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新经济政策)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呢?不是。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6.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材料: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特别提醒: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三>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逝世了,斯大林接管政权。(播放视频片段《大国崛起》)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1、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2.内容:

    课件展示材料“一粒纽扣价格”、图片《集体农庄》《苏联工业化建设》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自主探究】: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P96历史纵横)

    3.评价: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情境六:老农被迫加入了集体农庄,大儿子的厂和二儿子的店都没收了,本来还算宽裕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有一天老农捉到一条鱼,回家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老农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老农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农夫气的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了。鱼从水里跳起来,高呼:“斯大林万岁!”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以史为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同时期两个人物探索的三项政策: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板书计划】:

    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以史为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练习】

    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2.(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3.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其它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教学感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为了讲清每个知识点,往往创设多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多个教学情景中进行转化,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庞杂。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老农生活写照”这一系列教学情景,用一个事例为背景案例贯穿全课,把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二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

    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史料分析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要点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比较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问题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⑴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其作用

    难点:⑴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⑵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⑶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生: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蒙古等

    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何时何地诞生的?

    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师: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几个时期?

    生:(1)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2)1921——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3)1926——1941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师:在这些时期中,产生了影响比较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为什么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生: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

    ⑴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仇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本国的统治,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⑵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因不甘心权力的丧失,勾结起来组成白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⑶粮食和煤炭等物资极度匮乏,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基于上述特殊的情况,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在经济领域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师: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

    师:如何评价?

    生:积极作用: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消极影响: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危机。

    判断政策正确是否的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20年代末

    师: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由苏俄的国情决定的

    ⑴经过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革命战争,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尤其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⑵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工农不满,敌人反扑,1921年苏俄兵变

    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⑷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⑸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后两点为可能性)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师:目的是什么?

    生: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师: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生:填写表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特点: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①管理建设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师: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

    生:⑴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⑵解除工业国有化---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促进商品流通,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⑷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调动群众劳动热情

    师:如何评价?

    生:⑴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⑵稳定了政局,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⑶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⑷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对此,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斯大林模式

    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⑴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⑵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⑶整个社会急于求成,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⑷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斯大林的个人性格;⑸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斯大林认为:“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师:形成过程和形成标志分别是什么?

    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

    师: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高度集中

    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手段: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