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连加、连减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学过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连加、连减的计算如何用竖式及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在复习这一环节中,我先设计了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两道口算题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进行例1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少先队员帮农民伯伯摘西瓜的情景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放手让学生们尝试算出结果。教师指出简便写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种写法的简单所在。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在这,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学生终于抛开外在形式的干扰,找到核心问题。归纳出以下两点: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对比分析为什么刚才咱们从不同的3个数字中选出两个,可以摆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现在三个同学每两个握一次手,就一共只握了3次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握手不存在调换位置的情况,跟顺序无关,而排列数,位置调换就变成另一个数,与顺序有关。)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师引导:同学们今天说得太精彩了!那我们就进数学广角痛痛快快地玩玩吧!(出示课件)问:进去吗?(再次打开课件,欣赏)1、快乐狗活动室(练习二十三第2题)质疑:咦,机灵猫,兰兰他们去哪了?呵,机灵猫猫想要运动运动,就来到了快乐狗活动室。(课件展示)机灵猫就是机灵猫,看他们打球还想到问题了:如果每两个人打一场乒乓球比赛,他们三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呢?谁能很快说出来!(学生分析,指名说说)2、小喜鹊超市(练习二十三第1题)
3、在学生已有了乘法口诀的数学模式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自参与其它乘法口诀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4、多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在摆了两根小棒后问学生:现在摆了几根小棒?可以用几表示?摆了几个2根?用乘法算式应怎样表示等。5、运用磁性黑板摆实物,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如:问2个2是多少?学生实在不能想的可以通过看图数数来完成,这样便可以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已经对乘法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口诀就比较容易;但是,要熟记乘法口诀并准确的运用还需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由加法到乘法,再到口诀的归纳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如:2个2,可以用加法22=4,再到写乘法算式2×2=4,再归纳出口诀“二二得四”;先引导学生说出1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再引导说出2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等等。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知识与技能目标:让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难点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三、说教法学法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的环节)观察比较,巧妙记忆(英国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把记忆口诀的好方法跟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学生说:“我的方法是积的十位比几个9的几少1,个位加十位等于九,所以个位是9减十位上的数。比如:6乘9,积的十位就是5,个位是9减5就是4。”还有学生说:“我的方法跟他的不同,我用的方法是:几个9就跟几十比,有几十减几。比如:4乘9,跟40比,用40减4就是36。分享了同学的好方法我指导学生手指记忆口诀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试背口诀。然后我还采用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男女生比赛对口令方式进行练习。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习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让他们讲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通过改写,让学生体会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经过学习,我认为应该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有效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通过“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使学生正确地区分开左右两侧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据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者的角度。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dj舞曲,会找对称轴。三、教法学法1、在教法上,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散发生活活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本着这样的知道思想,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情境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引探教学法、迁移类推法等。通过教师适时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的"探",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放"来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使师声双边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活动四:握手游戏这一环节,我先和一个学生握手,并用甲--乙表示我和刚才那个学生,中间用连线的方式数出我们握了一次手。随后,问题提升:假如有三个小朋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我先让学生猜想会有几次?然后请三个小朋友上台操作验证,并用数学符号代表三个小朋友,请一个小朋友用连线的方式数。最后提问: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三个人却只能握三次手?让小朋友通过感悟握手是两个人完成的行为,与位置无关,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活动五:搭配衣服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连线搭配,然后请一生上台边连线边介绍,让学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六:买东西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上,通过同桌讨论,有序地总结出四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可以从5角考虑起,也可以从1角考虑起。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的操作和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对小孩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培养观察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厘米、米的学习打下基础。2、让学生用不同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通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活动的过程,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一、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培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全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律动;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第二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三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五个层次;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米,。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米的建立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米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即要保留一位,要看第二位,也就要除到第二位。即要保留二位,要看第三位,也就要除到第三位。以此类推,这个方法是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感悟,感悟方法,感悟规律。然后在引导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还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计算后,强调一些细节问题:如横式中用“约等于”连接,竖式的正确书写及答案中写上“约”字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难点是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6、7的加减法列式解决问题。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的不同角度,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一、复习6、7的组成及分解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背诵6 、7的组成及分解。这个内容在上《6和7的认识》这一课时时就已经让学生学习。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是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的知识,二是为接下来计算6、7的加减法时做好铺垫。
4、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我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在情景中亲身体验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用3只小鸟飞走了的情景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说说看懂了什么,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集体交流不同想法然后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原来教材中静态的图动态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然后,创设情境,用所学来的知识帮助学习伙伴解决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解疑的欲望。最后,通过学习过程中所列出的算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有关0的加减法算式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教材分析《5、4、3、2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主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来进行教学,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适时的优化算法。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所以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