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觉依法纳税(二)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税收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教师活动】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交税。[2]无偿性:交了税,没有补偿,更不会返还。[3]固定性:征税是有标准的,不是无止境的,按标准收到一定数量即算完成纳税。 2、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图片,观察税收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图片,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与税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天天享受到的公共物品,无不有赖于税收。接受教育要有学校,看病要有医院,出行要有道路,保障国家安全要有国防,防洪、发电要有水利工程,这些都要依靠国家的税收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教师活动】播放国家免费为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视频。 【教师活动】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3)骗税 骗税是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87页“相关链接”,了解骗税行为的特点和法律处罚规定。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4)抗税 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87页“相关链接”,了解骗税行为的特点和法律处罚规定。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3、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88页“相关链接”,思考公民如何维护国家税收工作?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教师总结:公民是国家税收的最终负税人,应自觉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为,关注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校本课程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花木文化与校本课程到达有机的融合,从而显现出我校的校本特色。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课、音乐等整合进校本课程,围绕“花木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教学目标,有的课堂让学生观察写话,品析优美的文章,有的课堂让学生想象绘画,有的课堂让学生歌唱,欣赏名曲。在低年级尝试让学生经过观察、调查等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刻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经过把本地的花木文化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上校本课的。
1.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全体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2.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5个有助于)3.需要参加政治实践活动。 (参加政治实践的途径;参加政治实践的意义)(通过情景问题,形成学生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环节四 课堂小结 巩固知识本节课我采用线索性的板书,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我将课堂小结交由学生完成,请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我的板书设计来进行小结,以此来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六、说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探究:(1)①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权力的法理依据。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原则、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②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3)①加强行政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把握文章主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3.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其次加强政策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一是号召大家积极主动学习新政策,建立长期学习群组,相互交流学习,主动与周边人分享工作相关政策,做税收政策宣传有心人;二是不定期开展政策辅导课程,完善知识结构,开展政策知识等趣味竞赛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三是采取“岗位培训和专题学习”等多种方式,推行岗位练兵,以学促练,以考促学,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最后改进工作作风,树牢纪律规矩意识。严格执行着装上岗、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等规章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税容风纪和仪表仪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对不达标人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表现优秀人员给予肯定,奖惩结合。此外,要主动畅通沟通渠道,积极解决纳税人反映的难点、困点、堵点问题,全面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监督。
【设计意图】学习事理说明文,要让学生在自主归纳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把握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科学方法产生自己的体会,并运用到自己的思考中。四、总结存储1.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枯燥不生动。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举例说明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细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还重点品味第一段的生动语言,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两点情况。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V=43πR3(其中R为球的半径),求:(1)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多少?(3)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解析:(1)根据体积公式求出即可;(2)根据(1)中的结果得出即可;(3)求出两体积的比即可.解:(1)西瓜瓤的体积是43π(R-d)3,整个西瓜的体积是43πR3;(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43π(R-d)343πR3=(R-d)3R3;(3)由(2)知,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R-d)3R3<1,故买大西瓜比买小西瓜合算.方法总结:本题能够根据球的体积,得到两个物体的体积比即为它们的半径的立方比是解此题的关键.
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3、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活动三:依法维权靠证据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依法维权时收集证据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第92 页活动园中的三个情景中,权利人可以收集的证据是什么?板书:依法维权要靠证据。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懂得依法维权要靠证据。 环节三:课堂小结,内化提升 学生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设计意图:梳理总结,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内化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情感。 环节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生活中,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用学到的方法依法维权。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落实行为实践。 六、板书设计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板书: 在黑板中上方的中间位置是课题《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下面是: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各种途径;在维护自身权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依法维权要靠证据。
师小结: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同样自信而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幽默的语言入手,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并归纳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好奇心与幽默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姿态。
预设 (1)“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意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3.拓展延伸师:你认为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实现了吗?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生交流讨论,师引导)预设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一种和平安定的局面,是对“大同”社会的一个总结,这个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因为小生产的物质基础不足以支撑“大同”社会的运转,还有搞阴谋、盗窃财物和作乱等奸邪之事。这种理想在当时虽不能实现,但它具有积极意义,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美学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是一部文学的典范著作。“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绝对自由地生活在世界上,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来,自然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他告诉我们要去追求功利之外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从当下来看,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是无法实现的主观唯心主义幻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的臆想。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