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教案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6416 字
  • 大小:527.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礼记》二则教案

    1.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虽有嘉肴》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光耀千古的作品,儒家典籍“五经”就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五经”分别指哪几部作品吗?

    预设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师:“五经”中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虽有嘉肴》就出自《礼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篇文章阐述了怎样的思想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由儒家典籍的“五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嘉肴(jiā yo) 弗食(f) 教学相长(zhǎnɡ)

    学学半(xio) 自强(qiǎnɡ) 兑命(yu)

    2.示范朗读,读准节奏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本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练读,交流明确)

    预设 多用对举句式,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3.译读课文,积累词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③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其谓此乎”)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三、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理清层次

    师:请同学们借助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找到课文的结论句,并给课文分层。

    (生交流明确)

    预设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是故”“故”。

    结论句:教学相长也。

    课文层次: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第三层:《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体会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在文中标注那些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语句。说说诵读它们时应注意的地方。

    (生交流明确)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重读“虽”“弗”“不知”,读出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之情。]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重读“不足”“困”,语速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重读“自反”“自强”,语调略微上扬,读出一种重获力量的振奋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全文的中心,是层层推导得出的结论,重读“也”,拖长音读,读得语重心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其此之谓乎”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

    师小结: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

    (生自由练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句内部的层次,并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加深理解。同时为理清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打下基础。

    四、品味技法,理解观点

    1.品味技法

    师: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提示,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提示: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表述论述层次。

    (生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预设 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用《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2.理解观点

    师: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经验,说说“教学相长”给自己的启示。

    (生思考交流,师引导表达)

    预设 学习很重要,因为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他人也很重要,因为教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也要积极和老师交流,和老师共同进步。

    (生齐背全文)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论述层次,理解作者观点,深入体悟课文的精神。

    第2课时 教学《大道之行也》

    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由《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导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w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

    矜(ɡuān) 男有分(fn)

    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生齐读课文,师点评)

    3.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①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

    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

    为 天下为公(动词,读“w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不必为己(介词,读“wi”,为了)

    倒装句:

    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设计意图】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三、分清层次,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层?

    (生交流明确)

    预设课文中“故”“是故”承上作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二层,体会句式特点,思考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指导朗读:这一层全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五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生自由练读,交流明确)

    预设 句式特点:第二层都是排比、对偶句式。

    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师:请同学们自由品读第一层和第三层,体会语气、语势。

    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生自由吟诵,吟诵展示,师点评)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边思考边读,分层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句式的特点,感知课文的层次、语势,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比较阅读,理解思想

    1.比较阅读

    师: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生交流明确)

    百姓生活状态

    结论

    “大同”

    社会

    (1)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

    世外桃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下列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3)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