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教案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6750 字
  • 大小:452.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Betty设计
  • 《庄子》二则教案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北冥有鱼》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课文,把握鲲鹏的形象,想象庄子笔下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一、激趣导入

    师:毕业季,我们常用“鹏程万里”来祝福别人。“鹏”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奇伟的意象。我们学过李清照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白也写过类似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也有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诗词中的“鹏”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北冥有鱼》。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从吟诵“鹏”的诗词导入,让学生在头脑里初步形成大鹏的印象,吸引学生走进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北冥(mnɡ) 鲲(kūn) 抟(tun)

    齐谐(xi) 徙(xǐ) 邪(y)

    3.示范朗读,读准节奏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方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古今异义:

    ①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③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一词多义:

    为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化而为鸟(动词,成为)

    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设计意图】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三、品读课文,赏析形象

    1.品读语句

    (1)请同学们选读文中描写鹏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师提示: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炼字等方面进行品赏。

    (生交流明确)

    预设 修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云,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鹏的形体之大。

    写作手法:“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形象,极力渲染大鹏南飞之磅礴气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炼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 “击”“抟”等字生动传神地勾勒出大鹏拍击水面、乘风而上的情形,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朗读指导:这几句描写鹏形体之大的语句要读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尝试背诵。

    (2)如何理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

    预设作者的描述不仅仅止步于目送大鹏扶摇直上,还跟随大鹏飞上了高空。作者以人在地面上看天的经验加以类比,想象大鹏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是一样的,意境开阔邈远,想象奇妙。

    朗读指导:“是”指前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朗读这句时要读出感慨的语气,融入作者神奇的想象。

    2.想象形象

    请同学们慢读慢品,想象大鹏的形象,并把你想到的形象说给同桌听。

    (生品读想象,同桌之间互说互听)

    师:请同学们参照示例,用“这是一只……的鹏鸟,它……”的句式赏析鹏的形象。

    [示例]这是一只体形硕大的鹏鸟,它的背脊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展开的翅膀就像天空的云。

    预设 这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鹏鸟,它在海水运动的时候,从北方的大海飞向南方的大海。

    这是一只力大无穷的鹏鸟,它飞向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这是一只善借长风的鹏鸟,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上高空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对写鹏的语句进行赏析,并穿插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渐明晰鹏的形象,让学生在理解作者奇特想象的同时更加容易背诵课文。

    四、理读课文,探究寓意

    1.理清层次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有关鹏的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为3个层次,前三句介绍鲲鹏的外形,中间五句描述鹏的活动,最后三句描述鹏在高空看到的景象。

    2.探究寓意

    师:庄子的作品,往往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寓意隽永。接下来,我们来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

    课文第二层末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预设“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描写“野马”“尘埃”具有三大作用:①以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来解释为何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②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依靠。③由大及小,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结束语:大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同学们凭借知识的力量,去乘长风,破万里浪,达到你们人生的理想境地!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层次并理解课文层意,在充分感知鹏的形象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第2课时 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反复诵读,体会故事的趣味,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技巧。

    一、导入新课

    师:庄子对鱼似乎情有独钟,昨天刚带着我们见识了北冥的鲲鹏,今天又要领着我们去桥上看鲦鱼。我们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除了理解语言文字外,还要理解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展现的思想认识。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濠梁(ho) 鲦鱼(tio) 循其本(xn)

    2.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古今异义:

    安知鱼之乐(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安定;安全。)

    一词多义:

    之 是鱼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我知之濠上也(代词,指鱼之乐)

    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三、创意诵读,感知形象

    1.角色朗读

    师:现在我们把事件的场景放在头脑里,同桌两人进入情境,直接对话,一人读庄子的语言,一人读惠子的语言。想一想:庄子和惠子对于鱼是否快乐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同桌分角色朗读,交流明确)

    预设庄子的观点是:“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他认为鱼是快乐的。

    惠子的观点是:“子之不知鱼之乐。”他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2.自由练读

    师:庄子和惠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展开这场辩论的呢?请同学们进入角色,自由练读人物语言,找出各自表达理由的句子,结合语境,想一想要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表现出辩论的味道。

    (生自由练读,交流明确)

    预设“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读时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急于反驳,问中带着肯定,是无疑而问,有意刁难、咄咄逼人的语气,语速稍快。)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以问对问,是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迫的语气。)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前半句让步,后半句进攻,要读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全矣”要读出胜券在握的得意的语气。)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冷静、从容,充满智慧、诙谐的语气,读时语气要缓和。)

    3.改编语言朗读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按照屏显格式将人物语言改写成现代白话。

    庄子悠然地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生交流明确)

    预设惠子立刻反驳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机智地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不容置疑地说道:“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庄子诙谐地辩解道:“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论辩特色;改编语言,便于理解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之处。

    四、品读研讨,体会理趣

    设问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一理: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生交流讨论,师引导小结)

    预设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设问2:那么,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知道”。

    从逻辑上看,惠子占了上风。前面说过,庄子是靠偷换概念才得以在辩论中化解惠子的发难,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占了上风。

    设问3:这场辩论表现了他们两人怎样的立场和思想?

    (生交流讨论)

    预设 庄子是道家,重欣赏,崇尚美,对事物持有艺术心态。对外界的认识,常带有欣赏的态度,喜欢移情于物,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和观照,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设问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师补充: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辩论的胜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辩论的理趣;接着从双方的立场、思想中去分析、感悟,体会作品的旨趣。

    五、课外拓展

    今天的“濠梁之辩”只是《庄子》这部不朽巨著的冰山一角,还有无穷的人生智慧在它充满理趣的寓言故事中,等待着同学们去挖掘,去参透。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望洋兴叹”“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曳尾涂中”“螳臂当车”“相濡以沫”等,都是出自《庄子》一书,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一则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课下进行阅读,看看这些成语背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