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642 字
  • 大小:558.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Tovelo_PPTer
  • 壶口瀑布教案

    1.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课时


    第1课时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你能用一个词语,描绘图片中的壶口瀑布吗?

    (生交流回答)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走进《壶口瀑布》,一起领略这“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风采。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欣赏图片,可以让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描述图片,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扫清字词障碍

    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勾画出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生交流)

    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扑面而来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令人害怕枯水季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枯水季

    (2)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预设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3)文章主体部分写了壶口瀑布,我们再来看,开头、结尾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设 开篇交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自己去过两次,引起下文;结尾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小结:文章主要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看到的不同景象: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磅礴气势,甚至令人害怕;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景观,紧接着写脚下的石,但实则是表现水的无穷力量。结尾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行文思路。勾画四字短语,感知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文语言典雅端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精读品析

    1.回顾游记要素

    师: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结合以前学习游记的经验,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类文章的?

    (生交流回答,师补充总结)

    预设

    游记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2.理清作者“所至”

    师:我们首先来理清作者的游踪。作者写了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详写了枯水季时瀑布的景象。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预设 关键词: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师小结:像作者这样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3.感受作者“所见”

    师:作者运用定点换景法,视线转换自如,描绘的景物也呈现出独特的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

    示例: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赏析: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预设(1)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作者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交代了壶口水流迅猛的地理原因,表现了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突出了壶口瀑布之“雄”。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作者的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写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突出了景物之“险”。

    (3)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赏析:作者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表现了壶口瀑布多姿多彩的特点。

    (4)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赏析: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突出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力量美。

    4.体会作者“所感”

    (1)作者采用在河心游目四顾的多重视角,描绘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刚柔相济,使《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不同于雨季时所见的磅礴之景。面对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勾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将其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预设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表现水势之大,偏重“可怕”,后者表现瀑布之“险”,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由脚下的巨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诠释。

    (2)本文从不同视角描写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之景,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与思考。小组讨论:在学习游记散文时,要注意三要素的哪些特点?

    (生交流并明确)

    预设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如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水流,表现其奇、雄、险的阳刚之美,多姿多彩的柔和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之美。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本文将自己观赏时的体验融入对壶口瀑布水流的描写之中,并用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黄河的个性的思考。

    师小结: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具特色的景观,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表达出充满智慧的感悟与思考。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学习如何阅读游记。在了解游记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体会文章的描写美、意境美、哲思美。结合文体阅读要求,进行游记阅读知识的总结、归纳。

    第2课时

    1.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一、品析语言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细腻的笔触,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将通过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集中笔墨描绘的枯水季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预设(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3)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师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析,来体会梁衡在这篇游记中磅礴大气的语言特色,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和精神。

    二、体味哲思

    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壮观磅礴、一往无前的壶口瀑布,让作者体悟到了什么思想哲理。

    (1)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预设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预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2)黄河正是在水流与山石的搏击中形成了伟大的性格。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预设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3)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预设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齐诵最后一段,体味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与思考的语句,来理解作者对黄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以读懂游记的“灵魂”,激发爱国之情。

    三、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让我们齐读梁衡在另一篇游记中对黄河的赞语,结束今天的学习。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壶口瀑布记》

    (生齐读)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文体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游记文章的方法,提升阅读技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所至”,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用赏析写景语句的方法学习“所见”,把握景物的独特特征;用品读的方式体味“所感”,逐步体悟作者通过描绘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每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切实地进行游记学习。另外,游记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品读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体悟之细、绘景之精,而且可以体会黄河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

    素养提升

    古诗词中的黄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黄河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饮酒豪如卷白波,遣愁难似塞黄河。——陆游《对酒作》

    疑难突破

    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全文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大量的四字短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除此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如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这样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在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闹”“挤”“急”用拟人手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类文阅读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