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 页数:8页
  • 字数:约 5315 字
  • 大小:375.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马说教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生:项羽坐骑——乌骓(zhuī)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生:本身有才能;拥有者懂马,能尽其材。)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垂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

    (板书文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引导)

    3.积累词汇

    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重点字音:

    祗(zhǐ) 奴隶(l) 骈死(pin)

    槽枥(l) 食马者(s) 外见(xin)

    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今异义:

    ①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一词多义: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同“饲”,喂)

    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通过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从而落实词意,理解文意。

    三、品读虚词,领悟情感

    1.吟读品“也”

    师:课文每一段都用“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

    方法提示:

    吟读,就是按照诗文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师生吟读品悟,交流展示)

    预设课文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情形,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以“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以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里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以感叹句“真不知马也!”作结,由一个“也”字收住,既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

    2.美读精段

    师:课文第3段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这一段,体会这一段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

    方法提示:

    进入情境,注意句式、虚词,体会情感,旁若无人地、抒情式地吟读。

    (生品读交流)

    预设第3段开头排比句式一泻而下,“不以其道”“不能尽其材”“不能通其意”中三个“不”从三个角度表现“食马者”不知马,要读出作者的愤愤不平和嘲讽的语气,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谴责“食马者”有眼无珠,千里马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呜呼!”起势抒怀,要读出慨叹的语气,两个“其”字感情深沉,第一个“其”字加强了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一锤定音是“不知马”,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要读出痛切愤慨的语气。本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勾连写作背景来了解文章寓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虚词表达的语气。吟读品“也”,领悟“也”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同时,也理清了全文的论述层次;美读精段,品析“不”“其”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通过赏析排比句式、反问句式,理清精段的句式特点。

    四、赏析形象,探究寓意

    1.赏析形象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

    预设“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设问2:它因何如此不幸?

    预设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探究寓意

    师:“马说”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再来讨论下面这组问题。

    (1)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

    (2)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预设 (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只能终生被埋没。

    (3)《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的社会现实。

    师小结:作者借千里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的是马,指的是人,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全文洋溢着作者的愤懑不平和郁郁不得志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强烈控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勾连写作背景来了解文章寓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布置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朗读,一条是知识,还有一条是感情。依据课文段落匀称,段式工整,形象生动,感情充沛,观点独特等特点,设计了层次细腻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步一步地走进课文,落实知识,领悟情感,理解观点。注重朗读体验,注重启发思维,注重知识积累。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训练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落实词意,理解文意;然后品读课文,美读精段,让学生学会通过诵读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领悟作者的情感;接着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和勾连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最后总结存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