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题:妈妈煎鱼,一次锅里最多能煎3条鱼,每煎一面要4分钟,怎样才能最快煎鱼完9条鱼?(学生独立练习,指明一个学生板书,并说说解答的思路过程)2、提高题:在上题的基础上,把问题改成:怎样才能最快煎鱼完8条鱼?(学生发现总共16个面,16除以3等于5次还余1个面,那怎么办呢?可让学生讨论交流,余下的一个面还要煎一次,也就是5+1=6次,再用6乘4得到最快要24分钟。)当次数出现有余数时,我们采用进一法再加一次,公式还是成立。3、拓展题:那么怎样才能最快煎好15条?47条?100条鱼呢?[设计意图]经练习中巩固和验证了总结的规律,在练习的不同层次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归纳总结,提出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啊?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积极动脑思考,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一个板块是“脑筋急转弯”,激发学习兴趣。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做铺垫。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一张和两张饼的烙法(基础)→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1、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1、找一找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2、拼一拼: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排队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具: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二、复习知识点1、统计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并熟练地试商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四、说教法、学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数活动,认识“十万”。1、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2页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写出这个数。(说明:第一个数一数活动是使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认识,引出“个”“十”“百”“千”的数学模型小方块和计数器。)2、用多媒体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哇,好多啊!)师:你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吗?(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3、运用第一个数数活动中:一个大正方体是“一千”的数学模型,指导学生用100张“一千”的卡片来代替摆一摆、数一数。4、全班交流,逐步引导出先数出一万,然后一万一万来数的方法。(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让学生数这么多的小方块,所以我让学生制作了100张“一千”的卡片代替来完成这第二个数一数活动,从而让学生有了“10个一万是十万”的直观体验!)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垂直与平行》。(二)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先通过主题图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其本质特征。(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过程与方法:在演示—观察—操作—交流—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思想方法。
同时又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五个层次: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都会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下面是四年级同学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大家有兴趣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吗?展示书119页例题3,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读取其中信息2、让学生根据信息补充统计图。让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对于此处教学,我们所做统计图都是提供了横轴和纵轴的,学生只需读取信息,在表格中画出相应的直条。所以难度大大降低。可以说是一种半放手的“制作过程”,同时教学中让学生说,老师演示,也是一个半放手的教与学。只是为下一环节中,学生完全有自己独立收集数据,选取颜色画直条补充统计图搭脚手架。
一、情境创设,感知平行新课伊始,我联系生活情境,老师家里的新房子刚装修完,买了几幅装饰画,想把客厅装饰一下,可不知道怎样挂好,你来帮帮老师吧。然后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学生把房顶线看成一条直线,把固定画的2根钉子看成一条直线,从而引出平行线,老师板书课题。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幻灯片出示三幅图片,这样把2条直线放到一个平面上,能直观的看出2条线的关系。并指出不相交的情况叫平行。大家看看老师这种情况是平行吗?(桌面上一支笔,地面上一支笔)让学生概括总结平行线的定义。老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紧接着我出了有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这样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学情分析《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实践操作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但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识量角器,更谈不上用量角器来测量角,而且角的大小概念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探究新知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教材45页的情境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谁来读一读6副图的信息,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说你是怎样读速度的,接下来点播速度的写法。为以后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打下基础。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大约可以行16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列出算式,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交流算法得出计算结果。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我出示以下4个小题。18×4=、24×3=、25×2=、14×6=4、交流汇报,建构知识由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
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有了两次的探究经验,这一规律的学习与理解,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猜想如果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有不同猜想,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主动探讨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利用合作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给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功。需要教师提醒的是“有没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不相同的数,商也不变的?”学生举反例加以说明并指出“相同的倍数不包括0”。设计这个环节,也有意让学生去验证商不变性质。学生在表述时,对于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完整性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环节在验证的基础上,步步深化商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应用新知做好铺垫。
请学生先用计算器求出各题的积,然后观察各题中相乘的两个数及所得的积,自主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总结:这几道算式第一个乘数都是142857,第二个乘数分别是1、2、3、4、5、6,它们的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一样,都是由1、2、4、5、7、8这六个数字组成的六位数,不过各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但如果把这个六位数的乘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一个圆面上,可以发现这六个积里各数字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只不过起点不同:乘1的积是从最小的数“1”开始,乘2的积是从第二小的数字“2”开始,乘3的积是从第三小的数字“4”开始……,乘6的积是从最大的数字“8”开始。(2)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先出示:1×1=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师:要想研究它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说明,教师板书:四边形(于板贴平行四边形后),四边形(于板贴梯形后)。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师: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指黑板图形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平行的对边。师: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师:纸上(见上图)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验证一下它们的对边平行吗?拿出你的工具开始吧!(学生操作,指生实物投影就图说明。)师:通过验证,说明了什么呢?有同样的发现吗?3.形成概念。(1)平行四边形。师:刚才我们验证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那么其它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是不是也这样呢?这有3个平行四边形。课件呈现:3个平行四边形师:第一个我们刚才验证过了,用电脑再来验证其他两个。
二、说教法从教学内容来看,统计教学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如设计中进行下个月进货的决策时,对已有的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外,其结果能对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对象来看,小学中年级多用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如设计垃圾调查与研究等题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社会问题任何一节数学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谈话法、讲解法等的有机结合!三、说学法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观察、猜测、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因为是统计课,课前要去收集、整理实例,为课内互相交流积累素材。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复习旧知学校要购买一批体育器材,现在要调查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出示402班学生的纵向单式统计图情况。之后收集、整理、绘制本班学生的统计情况。
接着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两个概念都非常重要,是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此环节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让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再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么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即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就是相当于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说明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以上是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多种动手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逻辑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3[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以及10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大小,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这堂课我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归纳总结出亿以内数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数比较大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