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数活动,认识“十万”。1、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2页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写出这个数。(说明:第一个数一数活动是使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认识,引出“个”“十”“百”“千”的数学模型小方块和计数器。)2、用多媒体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哇,好多啊!)师:你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吗?(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3、运用第一个数数活动中:一个大正方体是“一千”的数学模型,指导学生用100张“一千”的卡片来代替摆一摆、数一数。4、全班交流,逐步引导出先数出一万,然后一万一万来数的方法。(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让学生数这么多的小方块,所以我让学生制作了100张“一千”的卡片代替来完成这第二个数一数活动,从而让学生有了“10个一万是十万”的直观体验!)
三、教学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的1-5题。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理解并掌握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六、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七、教学难点:1.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2.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八、教具学具:教师准备PPT课件,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以及10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大小,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这堂课我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归纳总结出亿以内数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数比较大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学习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接着学习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请同学们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8,百位上拨5。并在自己的课堂本上写出这个数。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写作:580读作:五百八十教师:个位上没有数,就要用零展位,读的时候不必读出来。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2.练习:完成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3.练习:完成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小结:今天学习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读、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读数时,一个数百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数位中间的0就读零,末位的零不读。写数时,一个数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那哪一个上写0。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2.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3.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让学生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让学生谈谈遇到的问题(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后四题的得数,并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及依据,确认发现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体验计算器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四、最后进行全课总结。整个活动,老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设疑激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三、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作业布置:第八课时、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三、完成练习: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
教学建议: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类推,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有必要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可采用口答形式复习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对于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出示一组数据如:2005年路桥区前两个月共实现农林、渔业总产值17013万元,其中农业产品6383万元,林业产值94万元,渔业产值7560万元。在对万以内数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6个大数,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听到,看到的大数。在这环节中我们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运用旧知识去读数。这里学生肯定会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新课时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后,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认识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时这节课的重点,而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是难点。
6、改错题出现在练习七中,与以往的要求不同。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形成先找错,再改错习惯。学习了加减法验算方法后,教材要求用验算的方法先检验是否正确,再改错。(就是重做一遍)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学生检验完后,不是改错,而是在验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后,一再强调检验是错题后,改错就是重做一遍,可是这一教学环节,还是留有遗憾。7、当学生达到熟练验算后,就要实际应用。在备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是与高段应用题验算有一定区别(高段应用题验算要求把未知变已知,把已知变未知.)这里以表格形式出现,已知、未知一目了然。通过这一习题的训练,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掌握验算的实际应用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同组合作训练。可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已剩不多时间,只好指名说验算方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用肢体语言演示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3个方面的知识点:第一点要会说,能从图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能恰当地提出一个问题;第二点会数,能准确地数出原来有多少、去掉几个就是减几,去掉的这个数是从总数里去掉的;第三点会列算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根据算式来编一个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从而做到一通百通。 本节课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即知识的起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三、说学法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互动中迸出智慧的火花。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的第一课时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学生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通过 动手实践操作来 突出重点。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 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六、教学程序及学生预设(一)创设情景学校艺术节,美术小组的同学们要制作折纸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制作的怎么样了。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师:全班动手计算。板书:135+48=183(元)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时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百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为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的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格外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的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结算。根据这一阐述,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义以下几点: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2、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3、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依据以上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了解并掌握角的特点及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找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2、在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快乐。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图钉、圆形彩纸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11”。让学生说说身边的“11”,接着数出11根小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学生能顺利地数出;再接着让学生另外数出11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摆法。比较各种摆法的不同点。[在学习新知,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使学生通过具体实物比较各种摆法,让学生借助实物感知10根一捆的原因,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认知。](2)学习例2中的“15、20”,加深理解组成。让学生数出15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捆一捆。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发现的容易看出数量的方法,摆一摆,捆一捆,同桌交流,互相猜猜,根据实物说出数量,根据实物说数的组成,再倒过来根据组成说出这个数。如:“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同样,让学生动手摆摆,捆捆,看看,说说,学习“20”。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