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教学重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了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封建帝王为了加强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人口迁移严加控制。只有当战乱发生的时候,这种控制才得到削弱,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我国近几十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上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截然不同。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何不同?(古代:战乱,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现代: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2、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古代人口迁移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的便捷,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教师总结:从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中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现在什么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因素)。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作业设计】查阅49年以来中国历年的人口数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的统计图表,探究中国人口增长的发展趋势
活动一:课本第三页的活动题,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他们读图讨论,思考书上的几个问题,最后派个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活动二:课本第七页的活动,先让两位学生阅读第六页的案例结合活动题思考问题,让几个组学生讨论所给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时间安排:由于本节内容不难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做活动和讨论时注意把握时间,自己尽量少说废话.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增长,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个好”——鼓励三人小家庭 生男生女都一样材料五:印度尼西亚《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材料六:我国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
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二、过程和方法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 读图名。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1.导入新课:通过问卷调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人士,要置业(买房),以下因素中,哪三个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入课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新课讲授:要了解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就先跟学生们一起复习有关聚落的基本知识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间形态的知识。再通过读图分析比较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通过补充知识《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来分析说明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对第二部分“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也是通过上面的顺序即先对商业网点相关知识作一下简要的提问,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交通条件对对商业网点密度,对商业网点位置,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依靠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 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通常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此时将上述景观划分到这两类中去)我们凭直觉应该知道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那么两种资源是怎样定义与划分的呢?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P11与P12,两类资源。解释:一般而言,自然旅游资源以地貌景观为核心,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景观为核心。前者主要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相关,后者主要与人类历史相关。但:有时,两类资源之间难以断定其归属,因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经过人为的加工,不可能没有人文附加成分。而人类社会多数的创造,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色彩的民族风情,都与自然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类资源又可细分为若干类,P11与P13阅读材料。
1地球的宇宙环境 2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 原因。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学习重难点]: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学习过程]:一、 天体1、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2、 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3、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1) 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点拨: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点拨: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课堂小结】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不均衡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海洋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启发提问】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