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由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辩证法思想。本教学设计由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知的情境入手引申到联系的概念、使学生领悟到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而后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一一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体现出生活处处有哲学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安排了必要的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社会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7、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这说明()A.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B.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的内部8.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9、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5.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得出原理方法论之后,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然后一名或几名学生上讲台默写,其他同学相互提问。针对这一基本概念,设置一道选择题。6、播放黄宏、宋丹丹小品《回家》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展示几幅关于手机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交流解决“合作探究二”,然后进行抢答(可以引发学生的竞争,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发展的实质这一结论,接着教师展示“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结合这一标准,让学生判断“电脑科技算命是不是新事物”,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7.教师简单总结刚刚学过的内容,引出“运动、变化是不是发展?”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三”。然后进行抢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稍加点评,给予积极地评价,然后展示答案。8.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原理与方法论,并让学生当堂记忆,可以简单提问。然后做课堂达标题,在学生展示答案后,教师简单点拨即可。
四、说学法哲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哲学的内容很难把握,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教师的引导及讨论来加深理解;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深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2.探究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发展的永恒性,知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练习法:“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及时给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让他们更能把握教材内容。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一个历史故事来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授新课]第一目: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展示人的进化过程的图片和青蛙成长过程的图片,结合教材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
2、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有序性原则。第三,优化原则。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分析题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答案提示】(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跨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这一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A.要注意系统内部机构的优化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整体的重要性,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A、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一、发展的普遍性◇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探究提示:(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会发展。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普遍性?(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巩固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线索性的板书,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我将课堂小结交由学生完成,请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我的板书设计来进行小结,以此来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环节五 情景回归,情感升华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告诉过我们,政治这一门学科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所以在课堂的最后布置课外作业,以此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检验他们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以此达到情感的升华,本节课,我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以及探究性,不仅让他们懂得知识,更让他们相信知识,并且将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去,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三是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我们宝贵的资源。以下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
3、运用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目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2008年5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京签署的《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全球合作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同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新威胁、新挑战层出不穷。据此回答1~3题:1.上述材料中的“世界多极化”是指()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世界出现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C.日本、印度、巴西等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中国的和平崛起2.材料能够表明()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合作、竞争、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③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④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材料中“全球合作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说明()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同样继续利用长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正是经过实地的考察得出最佳的建造地点等,结合了当地当时的实际来建造长城,引导学生得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论。3、课程小结:本节的所有内容已经讲授完毕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会利用板书为学生梳理本节的重点条框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各知识点的关系。4、作业:我会要求同学在课后以某一个事例(如:一件事情、一栋建筑、一辆汽车等)为例,来写出着个事例中体现我们今天所讲课的内容的知识点。七、说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传统的教授法与范例教学法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结合事例来讲解知识,在上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来讲解知识。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说的?薛宝钗的评论:“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放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生:(读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语言很朴实,但意境很深远。我虽然读过《红楼梦》这本书,也看过电视剧,但我阅历太浅,说不出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师:贾宝玉的评论:“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不是仅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呢?“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两大主要图腾,但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凤”,那么“龙、凤”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龙、凤”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一、教材分析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题教材所处的地位及联系:《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教版2004年12月第一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框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内容,了解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为过度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又是学生进入哲学的入门,因而它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本框题,为学生从总体上对哲学的理解,为以后学好哲学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框题是进入哲学与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学生的学习生活常常遇到的问题。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2. 能力目标:(1)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2)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通过总结本课的知识,简单的用三个概念三个关系,简明扼要的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突出本框题的重难点。其中重点给学生梳理一下哲学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的最后对于哲学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哲学的认识。4、课堂练习针对高中学生初步接触哲学,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哲学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今后的培养,我进行了分层的方式来设计习题,这样设计一方面符合学生认知的能力,由简单到困难,一步步的深入,另一方面,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5、板书设计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我会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书写板书,我的板书设计总的来说是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