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精品教案

  • 页数:24页
  • 字数:约 25060 字
  • 大小:131.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精品教案

    (物质)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物质、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定义

    2、理解目标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目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鲜明的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重点)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重点)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难点)

    4、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5、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难点)

    6、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苍茫大地,山清水秀,鸟飞鱼游,鸟语花香;茫茫太空,繁星密布,天体无限,变幻无穷;国际社会,风云迭起,竞争激烈,日新月异。这些充分说明大千世界是物质的。

    【讲授新课】

    一、世界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P 29页

    A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B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A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进步性在于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是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对世界的解释过于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学根据。

    B这种共同的属性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

    【图表】 山川河流 (地上物体)

    日月星辰 (宏观) 自然现象

    分、原、中子(微观) 无限多样

    磁、电、引力场

    物质的 人 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具体形态 耙、拖拉机、电脑 生产力

    土地、产品 社会现象

    生产资料公有制 纷繁复杂

    平等、民主 生产关系

    按劳分配

    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统一性

    (纷繁复杂、千差万别) (都是物质现象)

    【相关衔接】“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笛卡儿说:“地和天是由同一物质做成的,而且纵然有无数世界,它们也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

    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物主义 可知论 唯一特性

    【概念解释】为—被;反映-认识;

    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喜欢、承认与否都实实在在、真真实实存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以外的所有东西;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能够被人的意识所认识、所感知;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注意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课堂探究】P28

    A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B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天地万物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无论从自然的规律来看,还是从自然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自然界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A 无机自然界是物质的

    科学研究表明,组成天体的化学元素与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基本相同,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没有什么神秘的“天国”。

    【举例】宏观世界-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球

    【举例】月球(1970年美国登月之行)

    【举例】影子和光是一种物质现象

    影子和可见光及其所照射的客观物体是分不开的。影子不过是可见光和客观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当可见光照射地面时,如光线传播途中遇到不透明物体的遮挡,一部分光被吸收,其余被反射,地面上就会出现该物体的影子。

    光作为一种粒子波,具有物质性,它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定形式而已。各种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可以发光,在常温下放出的是不可见的红外光,如果温度很高就有可见光放射出来。发光这种现象是起源于物质的电结构。在高温下,物质中的带电粒子,特别是电子进行强烈的快速运动,产生快速变化的电场,如此继续下去,引起场以约30万公里/秒向空中扩散,这就是光。

    【举例】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B生命有机界是物质的

    【举例】生命现象并不神秘,它只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现象也是物质现象。生命现象是一种物质过程。

    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特征,从结构看,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从功能看,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蛋白体解体,那么生命就会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不复存在。这里的蛋白体,实际上是以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复杂体系。在生物体内,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具有代谢等功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生命运动。

    【举例】人的产生:由古猿进化而来。

    【思想教育】当前我国一些落后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对于生命现象不理解,神创造了生命这样的歪理邪说仍有很大市场,迷信思想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否定了生命的物质性。因此,要大力宣传,让科学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第30页

    A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B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A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B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方面来理解。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产生)

    人属于动物的一个种群(灵长类),是万物之灵,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也是物质的。

    【举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英国赫胥黎:牛津大学的论战中-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为他的祖先是一个无尾猿而感到羞愧。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劳动者 都是物质的

    生产力 劳动资料

    生产方式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结合图表讲解】

    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劳动是人类社会的专利品。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有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要有人来干活(人口)、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森林、土壤、山河、矿藏及各种生物等,它们都是物质的。

    【思想教育】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友善对待大自然。

    【广告】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

    【举例】一外商投资考虑环境问题

    【举例】荷兰曾以“围海造田”闻名于世。经过800多年的努力,荷兰国土的1/5是造出来的。荷兰人用珍贵的土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从而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如今,荷兰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被抽干水,形成了陆地,使该地区和附近地下水位明显下将。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在人造土地上过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层,许多植被锐减,有的已经绝种;本来多雨的荷兰,却屡屡出现旱灾,饮用水源少到威胁。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政府通过“回归大自然计划”,要求把24万公顷良田毁掉,使之重新变成森林、沼泽和湖泊。虽会使一部分农民的利益受损,但政府决心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将计划坚决执行到底。

    【举例】瑞典人的“自然”情结

    在瑞典,森林是不可随意砍伐的。在非森林砍伐区内,谁若无端剥损一块树皮、折断一根树枝、采摘一片树叶,都将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受到处罚。瑞典人特别爱鸟。每年春临大地,鸟儿产卵的季节,瑞典的大人、小孩便会自觉地不再进入森林,因为他们怕惊动了雌鸟,吓坏了雏鸟。而每到冬季,大雪纷飞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自觉地在自家门口的屋檐下、院墙上、树梢上挂上一只专门制作的精致的鸟食库,里面装满食物,让鸟儿们吃饱过冬。

    每年仲夏之际,瑞典人便开始野游了。人们三五成群,走进大自然。当找到一块舒适的田园山林,他们会马上搭起帐篷,铺上地毯,一边架起烧烤,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致。然而.他们都自觉地不随意点燃篝火,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每一片绿地都是大自然与人类的瑰宝,若被人为破坏,上帝是不会轻易饶恕的。每次“野游”完毕,他们会把丢弃的垃圾带走,决不留下半点儿果壳、纸屑,更不会留下诸如塑料袋、易拉罐之类的污染物。

    B人口因素——人口具有物质性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的进行,离不开人口。

    【补充资料】我国现阶段人口现状:人口过多、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平衡、素质不高。这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变人口包袱为人口优势。

    C生产方式――具有物质性

    【专家点评】P3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从发展)

    这一自然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一过程的规律。

    【举例】五大社会形态的发展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第31页

    A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B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A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从生命运动到社会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举例】四季更替,昼夜交替;

    月球的月相变化: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

    【举例】斗转星移:

    北斧星(5万年前) 北斗星(如今) 北匙星(5万年后)

    【举例】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花果山);

    西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古生代时该山在当今南极,约65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后,喜马拉雅山才横空出世,迅速上升。近50万年以内,珠穆朗玛峰上升了1600米,目前仍在上升,并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举例】地球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据科学方法的测定,地球

    已经存在46亿年了。地球自形成以来可以划分为五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这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特征。

    太古代(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已经形成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秃山。这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元古代(距今24亿年-6亿年):地球上大部分仍被海洋掩盖。到了晚期,地球出现了大片陆地,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并登陆,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油田。

    中生代(距今2.5亿年-0.7亿年):历时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裸子植物取代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地球的面貌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的出现,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2)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全部科学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

    A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在无限的宇宙中,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不停地在天空遨游。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八大行星:冥王星因离太阳系太远且体积太小,国际上已不把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同时又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转。而且,宇宙天体、星系、太阳系和地球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举例】行星的灭亡(陨石)

    【举例】太阳的内部正进行着由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的热合发应,由此产生的能量从中心辗转经过很厚的气体层传到表面,稳定地向外散发出光和热。这种情形已可以持续100亿年,目前太阳已度过了它生命历程的一半,大约再过50亿年,太阳将变成红巨星、脉动星、白矮星、黑矮星而结束其全部演化过程。

    【举例】地震海啸、火山喷发

    微观粒子也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化学),组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也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

    【举例】光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真空中传播;电子不停地围绕原子核运动;

    B生命有机界、人类社会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生物有机界也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任何生物有机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就会丧失生命。

    人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处在永恒的运动中,没有永远不变的形态。

    【举例】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知识能力经验的不断增加

    (人老珠黄:女人30一块疤,男人40一枝花)

    【举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名言】恩格斯――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旨在说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举例】没有了太阳、地球的运动就没有四季更替,日夜交替,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会死亡,人类社会就会灭亡。

    人停止了呼吸,停止了血液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终结。

    【举例】任何社会形态离开了生产运动都无法存在。(经济、政治、文化)

    (马克思:一个民族如果一个星期不生产就会毁灭)

    【举例】刻舟求剑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

    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无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他留下了许多至今为人们所传诵的至理名言,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是他对事物永恒变化的形象描述。“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流向你的水永远是不同的水,而第二次踏进河流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

    【课堂探究】P3l(风幡之争)

    A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栽体,人脑才是“心”、概念或精神运动的载体。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心动、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举例】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

    【举例】离开了心脏何来跳动?离开了肺何来呼吸?离开了大脑何来思维?

    【课堂探究】P32页

    A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B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探究提示】A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B“不运动的物质”实质上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在物质的绝对运动过程中,又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

    A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a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何灭亡的过程。但在产生之后、灭亡之前其基本性质保持不变,这种性质的稳定性就是静止。

    【举例】人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之前性别的确定。

    水在0度-100度之间液态性质不变。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至今,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性质一直未变。

    食品在保质期内未腐烂变质。

    b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学生举例】汽车上的座位相对于汽车本身,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自然界中的建筑物位置保持相对不变。

    【举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去,谁知一看竟是一颗子弹。原来这颗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的运动均不能显现出来,而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举例】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i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你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一一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你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在这则广告语中,安静地躺在床上,就只能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是广告者却以地球在旋转为由,把这种相对静止说成是乘坐地球在旅行、在运动,这是以事物的绝对运动来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是荒谬绝伦的,是一种狡辩。

    事物的静止状态并不是绝对的静止,不是根本不动,而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动状态,是静中有动。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举例】人(一生的变化;教室内)、地球、建筑物;

    【举例】《闪闪的红星》-“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竹排的运动以青山为参照物,静止以江水为参照物;青山的运动以竹排为参照物,静止以地球为参照物。

    【举例】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一直保持不变,但改革开放前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有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

    【名人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中,也暗含着对相对静止的承认。赫拉克利特承认人们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是由于河水的流动和变化,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说:“我们跨进,又没有跨进同一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踏入这条河流时,它已经不是原来那条河流了。这就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认为一切变动不居,瞬息即逝,从而走向了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课堂探究】P32页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只承认运动而反对静止,最终将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举例】小天鹅击落大飞机

    1962年11月,一架现代化的飞机“子爵号”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上空高速飞行。由于天气晴朗,飞机平稳,机组人员还不时开开玩笑。突然“砰”的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中快速坠落,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子爵号”为什么突然坠落?调查证明它并没有受到炮弹的攻击,而是撞上了正在天空中飞翔的天鹅。天鹅飞行的速度很慢,怎会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呢?这是因为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当飞机以很快的速度向天鹅飞去时,相当于天鹅以相当的速度向不动的飞机飞来。速度越快,撞击力越大,就可以使飞机被撞坏。天鹅对飞机的破坏力与天鹅的质量有关,也与天鹅和飞机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在天鹅的质量不变的条件下,相对速度越大,撞击破坏力就越大。

    【过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种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非现象 非偶然 非变动

    【解释概念】

    A规律是本质而非现象的联系

    事物间的联系有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规律

    现象

    区别

    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浮现于事物外部、表面的非本质联系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决定性作用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起主要决定性作用

    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感观可以直接感知

    联系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举例】《诚实的孩子》

    熟种子不开花结果 现象;熟种子丧失遗传能力 本质

    【举例】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现象;万有引力 本质

    【举例】容器溢水 现象;浮力定律 本质

    【举例】讨价还价 现象;价值规律 本质

    本质和现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即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总是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本质的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深入分析事物间的联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想教育】要想成为牛顿、爱迪生第二,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B规律是必然而非偶然的联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些联系是偶然、不确定的,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有的联系则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这样的联系才是规律。

    【举例】高空落下的“砖头”砸到“安全帽”上,安全帽却被砸出一个“大包”

    偶然;此“安全帽”乃假冒伪劣产品 必然

    【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遗传规律,但何时结果,瓜的大小、水分、糖份的多少,结豆多少,是否饱满则不是规律。

    【举例】超市开张盈利遵循了价值规律,但何时开门、打烊、谁经营管理则是偶然。

    【举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多少,谁当主席,谁当总统则是偶然。

    C规律是稳定而非变动的联系

    规律是千变万化中相对稳定的联系,只有条件具备,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重复出现。

    【举例】《种子的力》:只要具备了种子、土壤、水分、阳光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举例】人只要在地球上跳,就不会飞上高空。

    【举例】自由落体定律:只要在地球上向空中抛东西,必然以重力加速度下落。

    【举例】哈雷慧星是太空中最有名的一颗彗星,每76年重返地球上空一次。1910年和1986年都曾经接近地球。只要太阳系的天体运动没有多大变化,哈雷慧星每76年重返地球的规律必将重复出现。按这一规律下次出现的时间将在2062年。

    【举例】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交换,无形的手这根指挥棒就会指挥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实现优胜劣汰。

    【课堂探究】P33页-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根据元素的排列和出现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发明”与“发现”的区别)

    【举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反映了尽管严寒相逼,野火摧残,新事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蕴涵的哲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举例】西班牙医生塞尔维发现血液循环,被耶稣新教徒活火烧死,但阻止不了人体血液的流动。

    【举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举例】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举例】拔苗助长

    【举例】顺民意者昌,逆民意者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规律是客观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

    【举例】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兴衰;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8是吉利数字,4是不祥的数字;

    【判断】左眼跳灾,右眼跳福。(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客观联系)

    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客观联系)

    电脑算命、起名会带来好运气。(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

    (3)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举例】自然界

    无机界-万有引力定律、浮力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

    日月星辰按一定轨道运行;(月亮围绕地球转-吸引力;地球围绕太阳转-离心力与吸引力)

    有机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与变异);新陈代谢;进化论;大雁秋飞春返;冬眠

    【举例】教育规律

    【举例】思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肤浅到知之深刻)

    【名言】荀子-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意在说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课堂探究】P33页

    A“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B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A因为它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永远转动的“永动机”只能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

    B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尊重科学,承认规律,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

    (4)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势必受到规律的惩罚。

    【举例】为了眼前利益,无视客观规律掠夺式开发自然,乱砍滥伐,毁林毁草,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致使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和加剧。如洪灾、沙尘暴、海啸。

    (5)人类可以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举例】三峡工程截流成功;神州号实验飞船(6艘)成功发射;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市场经济(市场化手段与宏观调控)

    【举例】修堤筑坝,抗洪防洪,蓄水灌溉;器官移植、植物嫁接;西气东输;

    【举例】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课堂探究】P34页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自然存在的,并不能被创造,人类只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重点梳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本课归纳】四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布置作业】

    一、 课堂作业

    1、名词解释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第四课课时练习

    (练习答案)第四课课时练习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3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D)

    A人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程度B人的本身能力的大小

    C承认自然界的可知性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B)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3、下列选项中,包含有世界的本质问题合理思想的有(C)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2)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3)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4)生命是“造物主”的力量的表现

    A(1) B(1)(2) C(1)(2)(3) D(1)(2)(3)(4)

    4、基督教宣称,上帝耶和华居住在天国;佛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以外,有一个佛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道教也认为,玉皇大帝领导的众神居住在天宫。现代电子天文望远镜已经能使我们观察到36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也没有发现天国在哪里。相反,现代天文学证明:每一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起源、变化与灭亡的过程,那些遥远的星球和地球都具有同样的化学元素和同样的运动规律。这表明(B)

    A上帝及其天国离我们太遥远

    B天和地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C宇宙天体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星球

    D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还很少

    5、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A)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1)(2)(3) B(1)(2)(4) C(2)(3)(4) D(1)(3)(4)

    6、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D)

    A所有物质现象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够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200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专家提醒,“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据此回答7-8题。

    7、水域生态荒漠化,罪魁是污染。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人们过渡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C)

    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的影响

    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

    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

    8、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存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长江春季禁渔制度等。这说明(C)

    A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回答9-10题。

    9、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B)

    A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B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上述事实充分说明(C)

    A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

    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据此回答11-12题。

    11、社会发展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B)

    A人的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受意识的影响

    C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意识 D社会发展的规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12、社会发展与人的意识的关系表明(C)

    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社会具有客观性,其本质是物质D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性质就不同

    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据此回答13-14题。

    13、宇宙空间的构成表明(A)

    A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造物主 B氢是宇宙中最主要的物质

    C宇宙是由氢构成的D人的意识对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

    14、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D)

    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B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D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15、党的16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那就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A)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D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16、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动机决定的。这一观点(B)

    A正确说明了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否认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C认识到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D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其原因是(C)

    (1)自然界是客观的(2)人的精神是客观的(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意识产生之前就存在

    A(2)(3) B(1)(4) C(1)(3) D(3)(4)

    18、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B)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体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19、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的知觉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

    C人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D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0、20世纪以来,、我国已成功培育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的新品种二百多个。这说明 (B)

    A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客观性发生了变化

    B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界中的一切

    D人们只凭自己的想象就能制造出新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

    21世纪是科学竞争的世纪,有人预测,21世纪是生物工程世纪,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表现在对生物具体形态的改造上。人们已制造出一些“基因羊”等新型物种。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新型物种。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有人说:“人们根据基因变化规律制造新型物种的事实表明: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根据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基因技术能回避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

    1、不对。新型的物种是具体的东西,是人们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新东西。但是,在人们制造新物种的过程中,必须服从规律,遵循物质的自身属性,按照人的需要,有意识地改变了事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新的具体事物。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因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是高新技术,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回避不了的力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运用、掌握与发展这一科学技术。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D)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英国哲学家毕儿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在你看来,这种观点(A)

    A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5、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B)

    (1)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2)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1)(2) B(2)(3) C(3)(4) D(1)(4)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D)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4)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1) B(1)(2) C(1)(3) D(1)(4)

    8、“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这说明(B)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