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 页数:3页
  • 字数:约 3435 字
  • 大小:47.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尹超工作室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

    大家好!我是齐齐哈尔市朝鲜族中学的政治教师,我叫潘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第一,从马哲理论体系来看,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这一点,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从唯物论向辩证法过度的思维节点,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是看问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材料,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五、教法

    由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形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等启迪学生思维。

    六、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思维训练法:在本节课上,我在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些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统帅事例,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学会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读--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就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本节课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知识点,实现自学达标。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二)讲授新课

    1、联系的含义?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由此引出联系的含义以及在含义中找出它的特点之―普遍性。

    设计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由此引出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我先请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归纳出联系普遍性的三个主要表现,并为学生设计两个教学情境即《蝴蝶效应》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让学生逐一的来分析,以增加学生对联系普遍性的理解。进而,得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师进行总结提问: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总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进而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

    3、联系的客观性

    让学生阅读材料:《地球在变暖》

    讨论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联系具有客观性。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根据实践与事物联系的关系,联系又分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例举实例来消化理解此知识点。

    接着教师提问: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

    经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通过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成语,让学生体会联系的多样性。并在教材中找出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教师总结提问:

    【提出问题】: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一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让学生概况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教师总结本课。并让学生动手完成下列表格填充

    原理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课堂巩固:(略)九、教学反思: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