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1.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弄清楚圆柱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是体积?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师: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出示: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S = πr2猜测: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三道大题,都是用课件展示:一是填空题,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两个图形题,分别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三是解决问题,有四小道,(一)是计算通风管需要铁皮的面积(教材7页4题),(二)是计算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教材6页试一试),(三)是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教材7页5题),(四)是计算5根立柱的油漆面积,并计算要用油漆多少千克,需要花多少钱。在内容上注意采取秩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即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
一、教材分析处理1.地位作用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感性认识了圆柱,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2.教学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思考,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把“做数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知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3.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2)能力目标: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活动二:学生自由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自己学过的知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通过合作,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①把橡皮泥捏成圆柱体,再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②把圆柱形的杯子装满沙子,铺平,然后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的盒子中,量出长方体盒子的长、宽及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如果杯子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杯子的容积就是杯子的体积。③把一个圆柱体放到装有(正)长方体容器中,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这一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观察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都是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其他形体的体积来进行计算的。由此,也就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这些方法来计算我们的学校门口这根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吗?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此,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摸一摸、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圆柱表面积的形成,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学内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尝试题、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第一题。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2.自主学习 初步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一、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1-22页例3例4,第21-22页“做一做”,练习四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也为了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的基础。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例3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例4引导学生利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经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理解这些方法的来源,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完善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例3。(1)出示例3:出示情境图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总结: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所有部分面积之和。(2)合作探索(剪一剪圆柱)a.圆柱的表面有哪几部分组成? b.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c.圆柱表面积关键是计算哪一部分? d.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探索,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 师:圆柱的侧面是怎样展开的?展开后是什么图形?生: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个长方形。师:圆柱展开后有几部分,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课件演示: 师生归纳总结: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2. 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1)探究方法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生:圆柱展开后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生归纳总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按要求算一算(单位:cm) 侧面积 底面积 表面积 (2)做一做:一个鱼缸的侧面是用钢化玻璃制成的。制作这样一 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钢化玻璃? 3. 表面积的应用,学习例4。课件出示例4: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厘米,冒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 (1)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2)交流:求帽子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哪个面的面积?(3)师小结:求至少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图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在生活中见到过吗?生:比萨斜塔、治安岗亭、茶叶盒、客家围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物体。(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圆柱。师:这些物体什么形状的?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这些物体都是圆柱形的。师小结: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2.探究圆柱的特特征。(1)认识底面小组活动: 观察圆柱形物体,看看它是有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课件演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算一算圆柱的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生1: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生2:两个底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师小结: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2)认识侧面课件演示: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侧面是一个曲面。师:请同学们指一指圆柱的侧面,再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侧面是弯曲的。师: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教学目的:1、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例2。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索:(1)各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2)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试一试。(3)圆锥的体积与同它等底等 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2.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课件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讲练结合。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方体。(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
5、 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的感受吗?6、 看来物体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那你能判断出手机、收音机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吗?7、 象石块、手机、书包等这些都是它们的体积,谁能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学生感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三次摸一摸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思考,使操作、观察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再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形成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 尝试、解决问题在新一轮课改中,《标准》所提倡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也可能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形成一些错误的数学概念。因此,在这一阶段有两大任务要完成,一是强化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二是修正某些错误认识,使掌握的概念都能正确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从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材“试一试”和“练一练”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且在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揭示体积概念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同一物体形状变了,但体积保持不变,增强实际体验。“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作铺垫。
【教学程序】(一)导入: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单位》。(出示课题)(二)教学“体积单位”。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