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扮演吕蒙的学生举手,老师任选学生回答问题)预设 ①多读书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②自己先天基础差,能力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来争取进步。③用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师小结:感谢三位接受我的采访!吕蒙先生的话让老师想起了冰心的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书籍同行,打好人生的基础;让我们以博览为志,拓宽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探究文章主题,更能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四、布置作业1.课后自己整理、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资料链接1.《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诗中将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2.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厚德载物、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地雄峙于世界的东方!疑难探究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民歌特点。第1课时重在诵读诗歌,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情感四个方面感受民歌形式自由、具有韵律美、节奏感强、情感富于变化的特点,从而体会民歌的情味。第2课时重在品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情节、品味语言、析读主题等方式,体会诗歌语言刚健明朗而质朴生动的特点,逐层解读民歌所塑造的传奇形象,并理解民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素养提升互 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初中阶段,常见的互文一般有三类:(1)单句互文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筷子兄弟《父亲》)师: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得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会鼓励你勇敢面对。在人生的风雨路途中,父亲的坚韧强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认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音乐创设情境,配合有关平凡的父亲形象的导入语,既符合本课的目标要求,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习本课做好情感铺垫。二、把握重点,明确任务
五.研习第一段:1.诵读指导要处理好句中停顿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重点词句:学不可以已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木直中绳中:zhàng符合,合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有通又,揉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然:这样。翻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明确:本段是从学习的意义这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4.本段中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的碎瓷片清晰可见。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郑振铎《石湖》(生根据师展示的原文,参考、揣摩名家笔下抒情方式的运用,体会抒情描写中以情动人的魅力)2.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提示:(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2)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3)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生自由习作后,小组内互评、修改)师小结:情贵在真,要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朱光潜曾说过:“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写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要水到渠成。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地伟大,这样地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情感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呢?我希图追求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找答案,我找人谈了好多话,开了好多座谈会。跟我谈的,有指挥员、战斗英雄、一般的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于是,我了解了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我想,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
二、升格训练师:大文豪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修改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很多文学名家对此也深有感触。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向我们推荐了一种修改文章的好方法——朗读修改法。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你觉得大声朗读可以发现习作中的哪些问题?预设 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缺少过渡,或前后意思重复,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楚,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欠妥,有些标点的运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朗读中发现。2.再改随笔。师:之前修改写景随笔,用的是默读修改法,这次换作朗读修改法,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请大家朗读病文,然后小组讨论:文中还有哪些用词不恰当、语句不连贯的地方,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之文从字顺。(生朗读随笔,修改后交流讨论并展示)预设 (1)“有什么轻柔的东西拂到脸上,细细的”,可以把“轻柔的”改成叠词“柔柔的”,放到后面,和“细细的”并列,这样读起来音律感要好些。
在人物方面,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在情感线索方面,刘慈欣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区别是,他很少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虽然他的男女情感写得细腻而成熟)……在他的作品中,科学的诗意永远是一种基本情调。疑难探究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和小姑娘这两个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我”与“她”(小姑娘)。“我”是小说的叙事者,也是小说中“行动着”的人,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我”的性格既有开朗热情的一面,也有灰色伤感的另一面,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使“我”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小姑娘作为地航飞船的领航员,身处险境而不惊恐,不慌乱,还不告诉“我”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倾诉自己的郁闷,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坚守岗位,不仅表现出勇敢、乐观、坚韧的品质,更带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 (1)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表现晚春景色。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有了个性,成了精灵,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情趣。
三、畅意表达,理解英雄1.畅意表达。师: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明白了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请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生自由交流回答)预设 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情况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他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2.理解英雄。师: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们组的意见。(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师指导明确)预设 不是的。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五、细读诗歌,明确写法1.明确文章写法。这首诗中诗人描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是同时又暗含着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首诗中的这种写法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一样吗?为什么?预设 不一样。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形象阐释哲理,运用了许多咏物诗、哲理诗采用的象征手法,耐人寻味。对诗歌创作,弗罗斯特有独具一格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诗歌应“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弗罗斯特用简单的语言、丰富的象征,巧妙地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和思考融入丰富的诗歌形象之中,运用人们熟悉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场景,向人们阐释人生哲理,向人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索。2.了解象征手法。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预设 示例:(1)斯科特,寒冷的冰雪虽然冻住了你的身体,但它却冻不住你那高尚无比的灵魂。(2)威尔逊博士,凶猛的暴风雪只是带走了你的身躯,却没有带走你那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的那份深沉的爱。2.以史明鉴,畅写启示。(1)畅写启示。师:作者在课文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2)引导交流。“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及其启示:示例一: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约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文运用小标题来连缀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小标题来理清文章结构,明确层次关系,进而轻松把握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始终抓住“理解人物精神品质”这一主线,环环相扣。从导入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然后通过梳理事件、语言对人物的品格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接下来通过研读课文关键语段,了解文中引文的作用,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更进一步深化;最后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深刻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此教学设计各环节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符合初中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可操作性较强。背景链接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有着50年友谊的同学。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师:(出示瀑布图片)同学们,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出示紫藤萝图片,两图对照)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由瀑布图片引入紫藤萝图片,在类比中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美?,并思考作者为何将紫藤萝与瀑布联想到一起,二者有何相似之处。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师范读课文,生完成任务。(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并标注拼音,注意字形。(2)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紫藤萝画面?
本课由两篇短小易懂、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组成,针对这一特点,本课设计分为两课时,先通过教读《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再通过自主学习《爱莲说》来理解托物言志,采用先教后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在《陋室铭》教学中,设计“朗读”“品读”“析读”“联读”四个环节,逐层深入,在读中明特点,读中明志趣,读中析写法,读中悟主旨。以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为行文线索,从文本出发,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逐步理解诗人面对苦难仍能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同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爱莲说》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分两步进行。先运用上节课的四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老师给予学生自学方法,并适时引导,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再采用竞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以几个不同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夯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竞赛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探究。本课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承,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可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4)“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就”或不译,这时“而”后不能停顿。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里,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沙》《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