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教案2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6524 字
  • 大小:54.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劝学》教案2篇

    《劝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


    3.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4.背诵《劝学》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比喻论证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诵读研讨

    教学设想:

    这是高一新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段研习,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基本意思,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本文比喻论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所隐含的意思。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如果要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老师可稍作停顿)很多同学的回答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回答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这就是惟一的答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放羊娃”故事的循环中,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之类,而是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已经向人们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名篇《劝学》。

    二.作者简介:

    请几位学生结合课文注释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况。

    补充: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政治上的动乱造就了学术上的活跃,此时,诸子百家学说都已经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鉴和批判的条件和可能。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我们说这里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学习,在他和他门徒共同编写的这部书籍里把这篇《劝学》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片篇,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第一篇,是我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

    三.解题:

    劝:勉励。“劝学”就是勉励人们不停止地学习。

    四.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

    3.齐读课文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5.学生对照注释解读课文

    五.研习第一段:

    1.诵读指导

    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重点词句: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

    木直中绳中:zhng符合,合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有通又,揉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然:这样。

    翻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本段是从学习的意义这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4.本段中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揉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意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齐读第一段

    六.作业:

    背诵《劝学》

    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学习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指导

    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这个句子。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客观条件)啊。

    4.从一般人到君子到圣人,为什么要借助外物?这样做有什么效果?

    明确:借助外物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5.作者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个道理?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思考讨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这里的观点是不是孔子的观点矛盾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结合全文,荀子也是强调学与思关系。

    比喻论证

    四个比喻可以指导学生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假借,利用;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阐明借助外物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6.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的?)

    学习的作用。

    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7.朗读这一段。

    二.研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

    停顿、正音

    2.这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该怎么划分?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无以成江海”。积累

    第二层:“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坚持(持之以恒)

    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利”到结尾专心

    3.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分析,注重重要词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与之,从这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词类活用:上(下):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的?)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5.朗读

    三.总结:

    1.结构特点

    总分式,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四.作业:

    1.背诵《劝学》

    2.预习《师说》

    板书: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三课时

    《劝学》练习

    一.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跬(kuǐ)步参省(xǐng)骐骥(j)

    B.槁暴(bo)须臾(y)驽(n)马

    C.靛(din)青舟楫(j)跂(zhī)而望

    D.舆(y)马中(zhōng)规闻者彰(zhāng)

    二、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曲中规2.声非加疾也

    3.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5.而绝江河

    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义项

    而:①表转折②表修饰③表并列

    ④表承接⑤表递进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尝终日而四矣E.蟹六跪而二鳌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B.学不可以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八、课内阅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雨兴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划分本段层次,并概括层意。

    3.翻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深刻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理解掌握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在学生读完五遍、个别学生能较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说出五句有关读书勤学的名人名言。

    教师预设10例,如: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③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④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⑤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⑧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笛卡尔)

    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⑩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学生所举可在教师预设之中,也可在其外。五句即可,无须求多。注意正反两个方面。)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及出处。师生共同完成对荀子其人及《荀子》一书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荀子(约前313年-约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三、听读一遍,自我校正断句和读音。同时勾划文中的疑难问题。听完后,教师可对部分内容作必要强调。

    四、抽学生每段朗读,检查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并提请学生一一校正。

    五、学生齐读,整体感知。然后师生一同标记重点记诵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