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新课:用触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导入新课,引出人类已经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危机。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既然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2.新课讲授:首先,通过三则补充材料的案例和课本上的内容分别说明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接着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过渡引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主要通过其中一种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讲解,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过完成课本上最后一个活动题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化。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板书)留民营村注意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太阳能热水器,再加上节柴灶,使留民营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不仅节省了煤炭和薪柴资源,还净化了环境。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蔬菜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农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了解了我国 现存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明确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同时也通过留民营村的生态建设,提醒我们应加强环保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光辉的。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让学生分组课前收集乡土地理中清洁生产的案例,将小组收集的案例写成小组作业。让两个小组到课堂上展示,并画出流程图。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五业并举,全面发展 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 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还净化了环境 意义和发展方向
师:对。具体说一说沼气池在这个系统中为什么居于核心纽带地位。生:因为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很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师:不错!留民营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和消除环境污染,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那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生1: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生2: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回收。生3:不开“无人灯”。生4:节约用电、用水。生5: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冬夏季分别降低、提高空调温度的设置。
(3)师生讨论,提升思维深度。教师引领学生将讨论由农业生态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等表象问题逐步深入到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落后等深层问题,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4)角色体验,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在农民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角色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尝试换位思考,在冲突与交锋中,在教师的引领下,重新认识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小冲突凸显大矛盾是本课设计的创新之处。2.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突出地理学科本质。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征,区域差异及人地和谐发展观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握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抓住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综合性特征,以突出地理学科的本质。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2、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空间差异的表现;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教学重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课标解读】以田纳西河流域为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学习目标】1、读图并结合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气候、水文、地貌、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2、阅读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教学重点】读图并结合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气候、水文、地貌、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教学难点】读图并结合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水文条件【教学资源】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流域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沿河剖面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活动建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这三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或以板报的形式 进行。板书设计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⑴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⑵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⑶开发的背景: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⑴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影响不大。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3.亚马孙流域 大规模开发计划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⑵移民亚马孙平原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3.开发 与保护?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③材料三: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设计理念】前后呼应,发散思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各抒己见,完成对热力环流整个知识框架的一个总结,既考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地理规律,用生动的语言拉近学生与大气理性知识的距离,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问】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如果地球上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这个热力环流应该怎样?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