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680 字
  • 大小:41.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生活中的例子。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议一议”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教材还安排“做一做”,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体会、归纳总结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还通过一个例题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本节教材安排的分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感悟几何问题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对问题的感性认知。3.教学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2)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4.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情境引入、三角形概念的形成、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情境引入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三角形概念的形成。

    观察课本图5—1的屋顶框架图,回答如下问题:(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目的: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小组内交流讨论,由实物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通过画三角形,体会、归纳出它的概念。通过本例让学生找到并学会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知道三角形的三要素,进而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其个数并能表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有红色的彩灯的电线哪根长呢?以及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的关系。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目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在交流中认识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部分在测量三角形三边时,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任意性,进行测量、计算、比较、小组内合作交流,得到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测量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另外我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倒过来分析一下第三边与另外两边的关系,总结出三角形第三边的范围即在两边之和与两边之差之间,从而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四)练习提高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1)3cm,4cm,5cm(2)8cm,7cm,15cm;(3)13cm,12cm,20cm;(4)5cm,5cm,11cm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

    [1]、你能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吗?[2]、小方想到了下列长度的游戏棒:2cm、4cm、8cm、13cm,他的想法对吗?你能帮小方再想出一些与上面长度不同的第三根游戏棒吗?(长度为正整数)

    [3]、问题:如果把上面“长度为正整数”这一条件拿掉,则第三条应在怎样的范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最终可得:3㎝<第三边<13㎝(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5和5,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和差关系具体的应用,并能应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同学之间可以合作交流互相探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使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穿越马路时间越长就越危险。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