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氓》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氓》说课稿3篇

  • 页数:14页
  • 字数:约 9584 字
  • 大小:60.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氓》说课稿3篇

    《氓》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1)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3)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4)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5)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6)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7)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2.女子容貌色衰3.男子变心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氓》说课稿二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比兴手法为《诗经》独创,重章叠句同样别致而新鲜,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讨论,不搞枯燥的知识传授。还引入讲故事、改写两种活泼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部分.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板书诗经氓)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1.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部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背课文,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式。

    正音:匪愆将于说徂汤渐裳糜隰

    3.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第四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位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七、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板书设计】

    恋爱甜蜜幸福

    婚后悲伤无奈

    决绝清醒刚烈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积累古代诗歌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至少10句。

    选做题: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拟题目。

    附:参考案例

    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你抱着布,借口换丝,傻傻的站在我家门口。你要马上娶我,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你要走了,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长长的淇水,像我们的情思。我说,淇水作证,我们以秋天作为期限,秋天我就嫁给你。

    从此,你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采桑叶的时候,你的影子嵌在桑叶的缝隙间;我织布的时候,你的影子印在五彩的丝线里。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踮起脚尖,遥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的泪水会簌簌地落下。你来了,我就笑逐颜开,拉着你的手,像一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吉日良辰,迎亲的车队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

    路经一个桑园,我掀开藕荷色的车帘,我看到桑树的叶子新鲜润泽,我看到那斑鸠在偷吃熟透的桑葚,我还看到你骑在马上,风流倜傥……

    时光消逝,桑树的叶子变黄了,耐不住秋风的催促,簌簌的落下来。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但你还是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背叛了我。你骂我,打我,苦日子无休无止。我想回家,可是家兄定会讥笑我,我也只有黯然神伤。原想同你白头偕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

    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依旧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

    《氓》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2、教材分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诗歌品读与鉴赏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3、说学情

    (1)学生为一年级精英班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

    (2)学生表达能力虽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能力目标要求及考试大纲的规定,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复述本文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1、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1、诵读法。语文教学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读,尤其是诗歌,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2、合作探究法。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1、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自主鉴赏,探究合作,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合作探究,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总结人物形象

    •(四)艺术手法鉴赏

    •(五)背诵全文

    •(六)小结

    •(七)当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具体而言,

    (一)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配乐播放《在水一方》,(师生齐背)《关雎》和《蒹葭》,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篇,被人们传唱千古。然而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诗经》中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现美好情感的。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美好还有丑陋,除了和谐还有征战,除了团圆还有别离,除了痴情还有抛弃,除了两情相悦还有始乱终弃!本课所选的这篇课文表现的就是这些不太美好的情感,但丑陋同时也是一种揭露,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先来学习本课第一篇文章《氓》。

    理论依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设计意图:

    综合运用多媒体功能,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教师配乐范读,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根据课下注释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