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 页数:16页
  • 字数:约 11285 字
  • 大小:65.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墨韵浅月
  • 《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例举摘要: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六、学生谈:怎样看待生与死?

    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三

    《兰亭集序》教案二

    一、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详见拙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B.后之览者,亦。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

    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

    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解释词语并板书)

    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因此,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同时教师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3.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总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点研习以下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

    “一死生”和“齐彭殇”一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和“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课文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难怪有人这么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兰亭集序》教案三

    章节名称

    兰亭集序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所属学校

    福建省侨声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本文值得精读。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序文的写作特点。

    2、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过程和方法:

    1、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由“乐”、“痛”、“悲”情绪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

    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文言基础的情况,以预习、交流预习、增补和专项活动的方式充分扫清文言词汇障碍,疏通文意。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读懂

    癸、会、禊、湍、觞、、骸、骋等字

    2

    了解

    了解作者、作品资料。

    3

    积累

    文言实词“岁、会、修、期、次、极、或、曾、致”等。

    4

    积累

    文言虚词“之、以、所”等。

    5

    积累

    判断句、省略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6

    理解

    文章由“乐”、“痛”、“悲”情绪变化。

    7

    领悟

    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利用幻灯片和优化设计,落实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诵读、情景创设、其它诗文辅助理解。

    课前对学生要求

    1、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

    3、完成优化设计的自主梳理。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了解

    幻灯片

    作者、作品

    B

    E

    了解资料

    3分钟

    自制

    2

    积累

    幻灯片

    文言实词

    A

    C

    掌握实词

    10分钟

    自制

    3

    积累

    幻灯片

    文言虚词

    A

    C

    掌握虚词

    5分钟

    自制

    4

    积累

    幻灯片

    文言句式

    A

    C

    掌握句式

    8分钟

    自制

    5

    欣赏

    幻灯片

    自然美景

    B

    F

    感受大自然的美。

    3分钟

    自制

    6

    领悟

    幻灯片

    生与死的观点

    G\H

    D\G

    学生探讨,生成自己的观点。

    8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情境迁移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导入、认识作者和背景

    一则新闻: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生交流预习之作者和背景资料

    幻灯片

    文本生活化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二、交流增补预习本中之生难字词

    1、交流增补生难字词

    2、师巡视,选取一生上板书

    3、师讲评

    前后交流、增补

    癸guǐ会kui

    禊x毕咸(全都)修(高、长)湍tuān觞shāng(酒杯、喝酒)信(实在)或(有的)骸hi趣舍(取舍)向(过去)临(对)喻(明白)固(本来)一死生(一,把……看作一样,数活为动) 齐彭殇(齐,把……看作相同,形活为动)

    要预习,又不完全依赖预习,照顾全部的学生。

    三、反复阅(诵)读体味

    1、齐读2遍

    2点评节奏、语气、韵味,范读

    3、生自由读3遍

    齐读2遍

    听师点评节奏、语气、韵味

    生自由读3遍

    文本

    重读不重讲朗读技巧

    全文450字左右,读一遍2分半钟

    四、交流文意

    1、展示预习组内交流;抓关键语句调整补充

    2、巡视、个辅,选三生上板书各一题

    3、师总结。

    1、展示预习组内交流;抓关键语句调整补充

    2、部分生接受个辅,三生上板书各一题

    3、听师总结。

    1、为什么“信可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贤人交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优美,活动高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足以极视听之娱”。

    2、第三段中心,怎由“乐”转“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低头抬头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中心句,接上启下)。“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暂得快然”“所之”“既倦”→“向之所欲”,“不能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怎样的生死观:乐观进取,时不我待。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答案并不重要,思路最重要。

    拓展,把书读厚。

    个性化阅读,把书读活。

    五、交流“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其它诗文三五例

    1、交流你所收集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其它诗文三五例

    2、巡视指导,一生上板书

    3、总结

    交流增补

    1、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3、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拓展,把书读厚。

    六、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1、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2、巡视指导,一生上板书

    3、总结

    交流增补

    个性化阅读,把书读活。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