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 页数:9页
  • 字数:约 4336 字
  • 大小:67.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yuuta设计
  •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的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这就为学习这堂课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初中时学过区域地理,可以为本堂课作个有益的补充。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本堂课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欲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但由于本堂课的起点较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许多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说教法

    1.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2.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3.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4.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四、说学法

    由于本课内容是自然地理科学界的理论学说,对学生来说起点较高,普遍成为学生的难点内容。本课采用模拟拼图——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验证的学习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利用动手,演示,观看录象和画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本身的潜力,使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本身容易理解并可以推导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

    投影地貌图片,用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活动

    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观看视频录像,学生思考后回答: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解决疑问,点拔思维

    一.内力作用

    播放一段有关内力作用的介绍。学生思考: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②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教师小结:内力作用包括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

    活动

    学习地壳运动两种形式:

    学生看课本P74案例1:喜马拉雅山形成和课本P75活动题后思考问题:⑴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⑵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即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提问】阅读教材P75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⑴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⑵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活动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

    如此松软了呢

    (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学生观看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师小结】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回答后自行阅读课本P75找出答案:风化作用。

    学生观看影片后讨论、回答

    学生看实验后讨论、回答: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转入

    外力作用的四个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归纳: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3)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教师归纳: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4)沉积作用

    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学生观看影片,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回答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投影片】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