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 页数:7页
  • 字数:约 5619 字
  • 大小:188.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 重点

    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 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学习新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 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

    (南方日报2005年1月12日讯):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Ⅲ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骗一骗”老外好?

    260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按照计划,“哥德堡Ⅲ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I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

    1864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1739年至1745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3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

    二、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新华网伦敦2005年1月8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麦圭尔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已经变形。(完)

    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学习新课】

    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

    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

    ①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

    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

    ②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1:图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

    下沉运动。

    ②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

    上升运动。

    ③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壳垂直运动常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结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学生讨论:课本P75 活动 2:

    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解释下面两句话:

    (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

    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

    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

    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黄埔古港的位置为什么要迁移?造成港口淤积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泥沙淤积对地表形态带来了哪些影响?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①实验演示:用厚纸板做成一个演示台阶,如图所示:

    实验1:选择一块非常完整和坚硬的花岗岩,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观察花岗岩有何变化?

    实验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观察有何变化?

    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验1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④在重复一次实验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图所示:

    ⑥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搬运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⑦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侵蚀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⑧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略)

    【第一课时小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让学生填表:

    第二课时:

    三、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一)案例分析

    1、投影:路南石林图片,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用投影展示一段关于路南石林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绍。

    4、得出结论:石林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77页的活动题。

    (三)结论: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设问: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