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 页数:5页
  • 字数:约 3940 字
  • 大小:4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墨韵浅月
  •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表现: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提问: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教师概括指出:

    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典型事例)

    【备课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3月25日,该法院判处张铁生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1991年10月,张铁生出狱。

    3、影响:(注意关键词:破坏、缺乏、下降、拉大)

    使教师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①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和政治与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高校也停止招生工作。直到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期间,“白卷英雄”被树成典型,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差参不齐,有的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这是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即拍板,当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