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

  • 页数:3页
  • 字数:约 3079 字
  • 大小:46.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尹超工作室
  •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是高二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首先要从本节内容在整个第二课所处的地位谈起。本节主题是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节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的过渡环节和中介。因此,本节在本课的内在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本节内容的逻辑起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一个原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理解两个概念:运动和静止。

    (3)把握三个关系,联系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2.能力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

    (1)从五种运动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2)学习分析物质和运动关系时所运用的辩证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4)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对比,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2)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为这是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

    2、难点

    本框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难在:(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哪些属性,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高二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个难点难在: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运动是什么,静止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却认为,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这里提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难以理解和把握。

    四、学生学情分析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等策略。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进目标的实现。”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名家名言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语言激趣。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政治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力争做到语言的精练、准确,更注重采取多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成语、俗语、谚语、寓言、谜语、故事等,耐人寻味,幽默风趣,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例如:

    谜语:人(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说明了人的一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导入时用)

    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时用)

    成语、俗语:“沧海桑田”、“稳如泰山”、“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物质离不开运动)

    寓言:《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手段激趣。现代化手段使教师改变单一的利用语言、板书等形式,提高到集

    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如在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打出一组画面:①自然界运动变化;②动植物的生长过程;③香港政权交换仪式;④人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在讲“物质与运动关系”这一重点时,打出动画系列《刻舟求剑》。在讲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这一难点时,打出生活画面《列车上的动与静》。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情境激趣。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此,我设计故事型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法官”来断案,这样既体现学生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设疑:即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学习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采取逐层递进设置问题的办法,一步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生活画面的形式(列车上男孩看书),引出静止的话题;第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