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2)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2)

  • 页数:8页
  • 字数:约 4528 字
  • 大小:174.98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喵小萌设计
  •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2)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课程目标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 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能求给定集合的补集;

    3.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并集、交集、全集、补集含义的理解;

    2.逻辑推理: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的推导;

    3.数学运算:求 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及补集,已知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求参数(参数的范围);

    4.数据分析:通过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列不等式组,此过程中重点关注端点是否含“=”及;

    5.数学建模: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

    重点:1.交集、并集定义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交集、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2全集与补集的定义.

    难点:利用交集并集补集含义和Venn图解决一些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 问题导入:

    实数有加、减、乘、除等运算.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 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10-13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 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具有哪些性质?

    2.怎样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3.全集与补集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用Venn图表示给定集合的补集?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一)知识整理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

    A∩B(读作:“A交B”)即: A∩B={x|∈A,且x∈B}

    Venn图表示

    3.全集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4.补集:

    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二)知识扩展

    根据集合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

    结论:

    1.A∩B A,A∩B B,A∩A=A,A∩ = ,A∩B=B∩A

    2.A A∪B,B A∪B,A∪A=A,A∪ =A,A∪B=B∪A

    3.(CUA)∪A=U,(CUA)∩A=

    4.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5. 若A∪B=B, 则AB,反之也成立

    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

    题型一 集合的交集运算、并集运算与补集运算

    例1 (单一运算)

    1.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1) A={1,2,3,4,5},B={-1,0,1,2,3};

    (2) A={x|x+1>0},B={x|-2

    2.设集合U={1,2,3,4,5,6},M={1,2,4},则∁UM=( )

    A.U B.{1,3,5} C.{3,5,6} D.{2,4,6}

    【答案】见解析

    【解析】 1.(1)如图所示,

    A∪B={-1,0,1,2,3,4,5},A∩B={1,2,3}.

    (2)由题意知A={x|x>-1},用数轴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

    则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x>-2},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1

    2.因为U={1,2,3,4,5,6},M={1,2,4},由补集的定义,可知∁UM={3,5,6}.故选C

    解题技巧:(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及补集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对于用列举法给出的集合,则依据并集、交集的含义,可直接观察或借助于Venn图写出结果.

    2.数形结合法: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首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其次将两个集合化为最简形式;对于连续的数集常借助于数轴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并集,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交集,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应用空心点表示.

    跟踪训练一

    1. 若集合A={x|1≤x≤3,x∈N},B={x|x≤2,x∈N},则A∩B=( )

    A. {3}B. {x|x≥1} C.{2,3} D. {1,2}

    2.若集合A={x|x>1},B={x|-2<x<2},则A∪B等于( )

    A.{x|x>-2} B.{x|x>-1}

    C.{x|-2<x<-1} D.{x|-1<x<2}

    3.设全集U=R,集合A={x|2<x≤5},则∁UA=________.

    【答案】1. D 2.A 3.{x|x≤2或x>5}

    例2(混合运算)

    (1)设集合A={1,2,6},B={2,4},C={x∈R|-1≤x≤5},则(A∪B)∩C= ( )

    A.{2} B.{1,2,4}

    C.{1,2,4,6} D.{x∈R|-1≤x≤5}

    (2)设全集为R,A={x|3≤x<7},B={x|2

    则∁R(A∪B)=________,(∁RA)∩B=________.

    【答案】(1)B (2){x|x≤2,或x≥10} {x|2

    【解析】(1)A∪B={1,2,4,6},又C={x∈R|-1≤x≤5},

    则(A∪B)∩C={1,2,4}.

    (2)把全集R和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由图知,A∪B={x|2

    ∴∁R(A∪B)={x|x≤2,或x≥10}.

    ∵∁RA={x|x<3,或x≥7},

    ∴(∁RA)∩B={x|2

    跟踪训练二

    1.已知集合A、B均为全集U={1,2,3,4}的子集,且∁U(A∪B)={4},B={1,2},则A∩∁UB等于 ( )

    A.{3} B.{4} C.{3,4} D.

    2.设集合S={x|x>-2},T={x|-4≤x≤1},则(∁RS)∪T等于( )

    A.{x|-2<x≤1} B.{x|x≤-4}

    C.{x|x≤1} D.{x|x≥1}

    【答案】1. A 2. C

    题型二 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

    例3(由并集、交集求参数的值)

    已知M={1,2,},N={-1,a,3},M∩N={3},求实数a的值.

    【答案】见解析

    【解析】∵M∩N={3},∴3∈M;

    ∴,即,,解得=-1或4.

    当=-1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

    当=4时,M={1,2,3},N={-1,3,4},符合题意.

    ∴=4.

    例4(由并集、交集的定义求参数的范围)

    设集合A={x|-1<x<a},B={x|1<x<3}且A∪B={x|-1<x<3},求a的取值范围.

    【答案】见解析

    【解析】如图所示,

    由A∪B={x|-1<x<3}知,1<a≤3.

    例5(由交集、并集的性质求参数的范围)

    已知集合A={x|-3<x≤4},集合B={x|k+1≤x≤2k-1},且A∪B=A,试求k的取值范围.

    【答案】见解析

    【解析】∵A∪B=A,∴B⊆A,

    ①当B=时,k+1>2k-1,∴k<2.

    ②当B≠,则根据题意如图所示:

    根据数轴可得解得2≤k≤.

    综合①②可得k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 [变条件]把例5题中的条件“A∪B=A”换为“A∩B=A”,求k的取值范围.

    【答案】见解析

    【解析】∵A∩B=A,∴A⊆B.

    又A={x|-3<x≤4},B={x|k+1≤x≤2k-1},

    可知B≠.

    由数轴可知解得k∈,

    即当A∩B=A时,k不存在.

    解题技巧:(由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当利用交集和并集的性质解题时,常借助于交集、并集的定义将其转化为集合间的关系去求解,如A∩B=A⇔A⊆B,A∪B=A⇔B⊆A等.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时,其特殊性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引发解题失误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