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说课稿3篇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7982 字
  • 大小:163.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 《赤壁赋》说课稿3篇

    《赤壁赋》说课稿一

    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

    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

    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

    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

    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

    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生(杂然答道):第一段写自然景观┅┅

    师: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生齐读。)那么有没有写历史人文的?

    生(杂然答道):第三段前半部分写历史人文┅┅

    师:同学们齐读第三段。(生齐读)

    师:文学中,写景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3:抒情。

    师:还有什么?

    ┅┅

    师:同学们翻看课本第28面的单元提示。

    生(齐声):抒情、说理。

    师:抒情多是贯穿全文,说理主要在哪些段落?

    生(齐声):第三段后半部分和第四段。

    师:可见本文是以“景-情-理”(板书)来谋篇布局,因景生情,缘情悟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师:抒什么情?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字,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生(杂然答道):乐-悲-喜。

    师:对。“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师:说什么理?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苏子二论”,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三悲。换言之,第三段有哪三层意思?可以先找出三个关键句。

    生(杂然答道):“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

    师:“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板书)

    师:“客三悲”体现了苏轼在失意时怎样的思想?

    生4:消极的人生观。

    师:对。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师:同学们齐读第四段,说说“苏子二论”指的是什么?可先将第四段分为两层,该分在哪里?(生齐读第四段)

    生5:分在“而又何羡乎”后。

    师:对了。第一层是针对上文的哪一句话展开驳斥,提出“何羡论”?

    生(齐声):羡长江之无穷。

    师:第二层在“不必羡慕”、一切随缘的基础上,提出“共适论”。不属于你的莫强求,属于你的尽情享用。

    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

    生(齐声):递进。

    师:“苏子二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齐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

    师:苏轼由失意到超脱、由“羡”到“何羡”的转变,这个心路历程他整整走了四年。在这个超脱转变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改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同学们一起看第四段“何羡论”部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看问题的角度?

    生(齐声):“变”与“不变”。

    师:客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生(杂然答道):客是从“变”的角度看问题,主是从“不变”的角度看。

    师:因为拘泥于“变”的角度,客消极悲观;因为换个“不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多了,于是苏子超脱进入豁达的人生大境界。多角度看问题能使人豁然开朗、心胸开阔,从而进入豁达乐观的人生大境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消极生死观,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试问庄子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王羲之又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

    生6:王羲之是从人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生死问题,庄子是┅┅

    师:同学能回答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王羲之是从生命的社会意义角度看生死问题,提出“生死亦大矣”“将以有为”的积极生死观;庄子仅从生命的生物意义角度看问题,将生命物化,认为生死都只是生命的物理转化过程,它们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师:我来个戏说“一生死”,比如我家母鸡下蛋了,一个生命诞生了,对我的意义就是有蛋吃了;我将这蛋煎了,一个生命结束了,对我的意义还是有蛋吃了。庄子是将人与一切生物混为一谈,否定了人的社会意义。

    师:王羲之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没有具体说明理由,现在请同学们帮王羲之写一段批驳庄子的文字。限时6分钟。(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请几个同学展示成果。

    生7:生命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在它诞生时,人们并不能感觉到什么,但生命是极具创造力的,生命在其存在过程中往往创造出远远超出生命本身的价值。所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他“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生,延续着生命价值的创造;死,终止了生命价值的创造。它们于生命的意义是对立矛盾的,又岂能等同视之。

    生8:古有庄子云:“一生死,齐彭殇。”这得到部分人的认同,但我不敢苟同,生死岂能相等?人生在世,当运用毕生所学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司马迁若不忍辱苟活,又哪有《史记》如日月光芒照耀历史长河?邓小平若经不起三起三落的折腾,又哪有现今的中华盛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是死,尚且有这么大的区别,更何况生死乎?

    生9: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蜉蝣朝生暮死,夏秋之交生于水边,来不及啜露,来不及观月,便葬身于水。其生其死,可谓一也。但又有谁愿意作这般生死呢?又有苏子渔樵于江渚,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虽无羽化登仙,但游尽赤壁,知鱼肥,识笋香,亦乐矣。倘说“齐彭殇”,使苏子英年早逝,临如画江山,谁吟“大江东去”豪放诗章?难怪王右军说:“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前两位同学都能从生命的社会意义角度驳斥生死不能等同视之,而且举马克思、司马迁、邓小平等伟人例子,论证有力。后一位同学能同时从生命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两个角度展开批驳,更是棋高一招。而且直接从《赤壁赋》中就地取材。

    [第四环节,拓展演练]

    师:本课通过对《赤壁赋》的深入探究,并联系《兰亭集序》,帮助同学们建立了积极的生死观,掌握了不绝对化,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将课堂练笔修改后写在作业本上交进来。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五环节,小结作业]

    附板书: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安排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借游赏之事,探索生命的意义、治学的道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选用的都是历史经典名篇,每一篇都闪烁着儒道释等百家光辉的思想。编者要老师传道的意图很明显。即非如此,看着这些影响历代、影响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华的伟大思想就躺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又如何能不讲呢?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死观,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当然,也让学生领会了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大家手法。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读、思、议、写训练到位,而且全部围绕“生死观”展开,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处是: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需要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赋》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约15分钟)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5——8分钟)

    (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8——10分钟)

    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5——20分钟)

    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10——15分钟)

    (本课时围绕学案上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点播。)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方法: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