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12674 字
  • 大小:42.65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肖迪Ppter
  •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内容。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的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2.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理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中所蕴含的严谨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重点的依据:运用能量的观点解决力学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因此掌握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对于解决力学问题很重要。

    五、教学难点: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难点的依据:因为学生对于功能关系理解不深,只是初步接触所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有一定难度,学生首次接触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应用动能定理灵活的解决力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困难。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通过视频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总结结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3.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演绎推理法: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中所蕴含的严谨逻辑关系。

    七、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这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了1.实验观察法2.自主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4.总结反思法等学习方法。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反馈、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采用情景激学法,利用视频及图片导入,展示足球比赛、风力发电、台风、海啸等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提问。

    【意图】 采用情景激学法,利用视频导入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问:如1.足球具有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又呢? ……

    【意图】将学生思维引导到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防止学生的思维象脱缰的野马离题万里。

    (2)新课教学:(35分钟)

    (一)、动能

    首先复习动能的概念,然后请同学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同学回答后再用大屏幕展示航行的帆船、飞驰的列车、飞机、火箭、奔跑的运动员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启发学生明确探究问题影响动能的因素。

    (1)影响动能的因素

    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比如足球飞过来运动员敢用球去顶,铅球飞过来你敢用球去顶吗?再比如老师扔过来的质量是20克的粉笔头你敢用手去接,如果是手枪射过来一颗得20克的子弹你敢用手去接吗?得出动能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意图】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可以有效得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然后采用演示实验法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演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① 让相同质量的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② 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物体的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物体的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意图】学生采用实验观察法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和用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动能的表达式

    提出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推导,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投影展示课本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程。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由Vl增大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推导过程: (略)

    得出功的表达式为:

    【意图】通过推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教材上说“”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

    结论: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用Ek来表示动能,即:

    由学生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动能的含义及特点。

    总结得出: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具有相对性.然后教师进行强调补充。

    【意图】使学生把已有的结论的进行升华和加深理解认识,能够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动能的含义。

    例: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km/s,它的动能是多大?

    由学生计算卫星的动能。

    【意图】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技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我引导学生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将前面我们推出的利用可以写成。

    其中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

    分析上式等号左边的W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号右的Ek2-Ek1的动能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意图】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拓展探究: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见,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

    推广探究: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

    得出结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 W总=Ek2-Ek1=ΔEk

    强调:W总表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W是一个过程量,而Ek是一个状态量,ΔEk是动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过程量对应一个状态量的变化量。

    【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以及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对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合外力的功可理解为总功,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即:W总=W1+W2+……=F合Scosθ

    b.对该定理标量性的理解

    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c.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加,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动能减少。

    d.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意图】教师全面详细得对动能定理进行阐述和解释,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动能定理,以便能够灵活的应用动能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应用:

    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解答过程.解题过程(略)

    ①先让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出发求解。

    ②再让学生用动能定理分析求解。

    ③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评析。着重在规范化解题方面进行评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想,学会从物理规律本身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

    ④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点,明确在不涉及时间因素或不要求具体的细节问题,只关心初、末状态时,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往往更为快捷。

    【意图】主要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动能定理,适当举例,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例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提示:比较本题与上题的区别?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解答过程.

    【意图】通过例2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还能解决一些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规律无法处理的问题。

    4.定理的适用条件分析:

    结合例题与实例引导同学总结反思、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①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②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③既适用于单一运动过程,也适用于运动的全过程。

    ④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意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从而能够灵活准确地应用定理来解决力学问题.

    注:在习题课教学中还应补充一些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中力的做功问题。

    5.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由学生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讨论总结解题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③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④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意图】使学生能够规范的应用动能定理来解题,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

    (3)课堂反馈:(5分钟)

    精选几个典型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意图】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为第二课时的定理应用打下基础。

    (4)归纳总结:(2分钟)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应用步骤,适用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

    【意图】进一步深化本节内容,强化重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5)布置作业:课本69页第2、4题。

    九、预期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准备充分,分析到位,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实例和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应用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和解题步骤,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对于科技与生活的重要作用。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十、我为什么要这样教: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展到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以及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准确的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动能公式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本节课我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用演绎推理法由动能公式进一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动能变化量比较容易得到的具体形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为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一)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具有相对性.

    4.单位:焦(J)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的动能变化。

    2.表达式:W总=Ek2—Ek1 =--

    3.解题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③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④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程序、课堂评价、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W∝V2;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1.教学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W合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和教具的选择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相关内容的把握”、“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场景的提炼与物理规律的深化性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有轨尝试和探究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取多媒体演示动态物理过程、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为此设计成9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反馈练习,有轨尝试;合作探究,指导监控;释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馈练习,自我评价;内化反思,自我小节;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习,提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W∝V2,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1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m1=2m2,v1=v2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v0=4m/s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1m/s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Ek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f,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F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L1,尔后撤去,再运动L2停下来,如何表述W合?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时间控制在8min内;

    〖有轨尝试〗教材:1.2.3;时间控制在4min内;

    【互动交流,填写教学案】时间控制在3min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内。

    ⑴W合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W合=F合l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68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W合=W1+W2+……Wn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⑸对W合的理解;

    ⑹适用范围的理解;

    【典型引路】时间控制在12min内.

    对例题1的分析与拓展:

    方法体系上“引导学生分析题干中已知运动学相关物理量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受力分析,通过动能定理引导学生求解合外力,由此再求解某一分力,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加强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决。

    注重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变式训练:如何求解阻力?末态速度?位移?时间?

    给出引申性例题:

    引申性例题1:如图所示,用拉力作用在质量为的物体上,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后撤掉,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

    该题目着重考查合力功、正交分解和最值问题。

    引申性例题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的斜面顶端点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点后速度变为,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位移后停在处,

    求:1.物体从点滑到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点拉回到原出发点,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申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该题目着重考查多方物理过程中合力功、的理解,以及在反复折线运动问题中的相关应用,属于提高性的题目。

    【课堂小结】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应用中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

    以上教学过程中的着墨部分:【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性教学】和【释疑解惑】三部分,为检测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当堂检测设计如下:

    四、课堂评价

    1.由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引申到初态速度不为零的推导,得出动能定理表达式。为加深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设计巩固性练习如下:质量相等的两物体,

    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速率相等;

    2.如图所示,细绳一端系着质量为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另一端通过光滑的小孔吊着质量为的物体,的中点与圆孔的距离为,已知和水平面,现使此平面绕中心轴转动,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以上两个问题着重考查动能和动能定理,时间控制在3min内。

    五、板书设计

    动能定理

    1、表达式:FS=12 mV22—12 mV12

    即W= Ek2—Ek1

    2、意义: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

    六、教学反思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F?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l=?如何计算恒力功W=?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目标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