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778 字
  • 大小:6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

    植树问题说课稿一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

    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问题说课稿二

    一、设计理念及意图:

    1、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为本节课把脉。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体验,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生活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是建构知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又渗透了数学方法,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而多样。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的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能借助图形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的关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时“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因数学而教学,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性目标的设立,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 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先分析与“植树问题”的异同,再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装路灯问题,学生先建立路灯的总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棵数,再分析间隔数与路灯的总个数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具有思维难度)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段图、小棒、直尺、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发现、总结、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方格纸、小棒、直尺、课件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点探讨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出示要求。(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归纳。

    5、尝试应用。

    三、巩固应用

    1、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师:杨老师也找到一些,请大家试一试。

    (1)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层楼就有12个台阶,共要走72个台阶,丁丁住在几楼?

    (3)一座大桥全长1400米,在桥的两边从头到尾每隔2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有),共有多少盏路灯?

    (4)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 ,每隔 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5) 四戊班56人做课间操,排成2列纵队,每2位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少米?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分层练习

    A组: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B组: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再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了2只黄灯笼,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数+ 1

    总长=间隔数间距

    六、教学效果预设: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感受这样两点: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中,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体会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整节课的教学,努力做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前进的加油站!

    植树问题说课稿三

    一:执教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P117页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本次课我的设计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和生成的过程。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只有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实现活动化的数学教学的数学学习。

    2、有效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那么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是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才能将文字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结合,达到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学习得以继续,使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材料和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

    三、教材分析:

    和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P117页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并且两端都要种树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简析: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目标有以下阐述:“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两端都种树,两端都不种树和只有一端种树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新知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格子图、小树模型……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教法和学法说明: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学等教学方法。在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探索,总结规律,形成概念,并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流程预设:

    片断一 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